[1] |
郑春阳, 王清, 刘占军, 贺贤土.
受激布里渊散射的非线性增强和饱和
.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20, 32(9): 092009-1-092009-7.
doi: 10.11884/HPLPB202032.200122
|
[2] |
魏惠月, 杨冬, 徐涛, 王峰, 彭晓世.
神光Ⅲ原型装置的黑腔靶背向散射光测量技术
.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14, 26(03): 032006-.
doi: 10.3788/HPLPB201426.032006
|
[3] |
王传珂, 焦春晔, 王峰, 蒋小华, 刘永刚, 李三伟, 刘慎业.
激光等离子体受激Raman散射光谱的时间分辨测量
.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10, 22(09): 0- .
|
[4] |
王传珂, 蒋小华, 王哲斌, 刘永刚, 李三伟, 李文洪, 刘慎业.
神光Ⅱ激光装置的全口径背向散射测量系统
.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10, 22(08): 0- .
|
[5] |
李志超, 张小丁, 杨冬, 郑坚, 刘慎业, 丁永坤, 李三伟, 蒋小华, 王哲斌, 章欢.
神光Ⅲ原型受激拉曼与受激布里渊散射份额测量
.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10, 22(08): 0- .
|
[6] |
焦春晔, 王峰, 刘慎业, 蒋小华, 李三伟, 刘永刚, 杨家敏, 谷渝秋, 王传珂.
基于神光Ⅱ的激光黑腔靶全孔径背反散射光信号
.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10, 22(11): 0- .
|
[7] |
占生宝, 赵尚弘, 胥杰, 楚兴春, 李云霞.
多模光纤受激布里渊散射非相干组束的机理及理论模型
.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07, 19(10): 0- .
|
[8] |
郝东山, 谢红军.
Compton散射下强激光等离子体空气冲击波波前的传输特性
.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06, 18(04): 0- .
|
[9] |
王传珂, 蒋小华, 刘慎业, 况龙钰, 王哲斌, 刘永刚, 李三伟, 李文洪.
2 ns, 351 nm激光黑腔靶受激Raman散射实验研究
.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06, 18(07): 0- .
|
[10] |
哈斯乌力吉, 吕志伟, 何伟明, 王双义.
介质参数对受激布里渊散射特性的影响
.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05, 17(01): 0- .
|
[11] |
邓少永, 郭少锋, 陆启生, 程湘爱.
不同材料的受激布里渊散射特性
.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05, 17(11): 0- .
|
[12] |
郭少锋, 陆启生, 赵国民, 江厚满, 周萍, 李莉, 邓少永.
光-力耦合受激布里渊散射方程组
.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04, 16(04): 0- .
|
[13] |
郭少锋, 陆启生, 程湘爱, 赵国民, 江厚满, 周萍, 邓少永.
后向受激布里渊散射诱导的光学材料破坏机理研究
.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03, 15(09): 0- .
|
[14] |
王双义, 林殿阳, 吕志伟, 赵晓彦, 王超, 王晓慧.
对受激布里渊散射激光进行组束的数值模拟及方案设计
.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03, 15(09): 0- .
|
[15] |
吕月兰, 吕志伟, 何伟明, 杨珺.
受激布里渊散射对纳秒激光脉冲光限幅规律
.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03, 15(05): 0- .
|
[16] |
王超, 吕志伟, 何伟明.
利用受激布里渊散射获得皮秒激光脉冲
.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03, 15(12): 0- .
|
[17] |
丁迎春, 吕志伟, 何伟明.
受激布里渊散射相位共轭激光组束规律的研究
.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02, 14(03): 0- .
|
[18] |
蒋小华, 郑志坚, 李文洪, 刘永刚, 郑坚, 王以超.
激光等离子体的受激Brillouin散射
.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00, 12(01): 0- .
|
[19] |
王以超, 郑坚, 俞昌旋, 蒋小华, 郑志坚.
1.053μm激光照射金平面靶产生的散射光谱实验研究
. 强激光与粒子束,
1999, 11(01): 0- .
|
[20] |
魏晓峰, 袁晓东, 丁磊, 郑万国, 叶金祥, 满永在.
利用受激布里渊散射脉冲压缩效应获得高功率激光输出
. 强激光与粒子束,
1999, 11(02):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