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葛筱璐, 王本义, 郭立萍, 满忠胜.
湍流大气中激光上行和下行传输时相位奇点的演化
.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18, 30(12): 121001-.
doi: 10.11884/HPLPB201830.180228
|
[2] |
蒋大钢, 朱彬, 黄健, 幺周石, 李晓峰, 秦开宇.
采用投影光学估计弱起伏条件下的大气闪烁指数
.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15, 27(01): 011015-.
doi: 10.11884/HPLPB201527.011015
|
[3] |
吴武明, 杨轶, 司磊, 周朴, 陈金宝.
光纤非相干合成光束在湍流大气中的传输实验研究
.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13, 25(01): 3-4.
doi: 10.3788/HPLPB20132501.0003
|
[4] |
李杨, 相里斌, 张文喜.
湍流大气中激光传输对傅里叶望远镜成像质量的影响
.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13, 25(02): 292-296.
doi: 10.3788/HPLPB20132502.0292
|
[5] |
崔朝龙, 黄宏华, 梅海平, 朱文越, 饶瑞中.
探测大气湍流的光强闪烁激光雷达
.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13, 25(05): 1091-1096.
doi: 10.3788/HPLPB20132505.1091
|
[6] |
韩立强, 王祁, ShidaKatsunori, 李志全.
盲优化波前校正提高自由空间光通信光纤耦合效率
.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10, 22(09): 0- .
|
[7] |
苑克娥, 朱文越, 饶瑞中.
湍流折射率谱型对大气闪烁和相位起伏功率谱的影响
.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10, 22(07): 0- .
|
[8] |
吕炜煜, 姚东升, 朱文越, 苑克娥, 郝磊, 饶瑞中.
圆屋附近大气折射率结构常数的空间分布
.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08, 20(07): 0- .
|
[9] |
乔春红, 范承玉, 王英俭, 冯晓星, 程东杰.
高能激光大气传输的仿真实验研究
.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08, 20(11): 0- .
|
[10] |
侯再红, 吴毅, 张守川, 王小强.
湍流廓线激光雷达的研制
.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06, 18(10): 0- .
|
[11] |
潘锋, 马晶, 谭立英, 于思源.
孔径接收下大气闪烁频谱的理论和实验研究
.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06, 18(09): 0- .
|
[12] |
戴阳, 林兆祥, 张文艳, 程学武, 李发泉, 宋述燕, 龚顺生.
激光雷达大气湍流测量方法研究
.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06, 18(11): 0- .
|
[13] |
向劲松, 陈彦, 胡渝.
大气湍流对空间光耦合至单模光纤的影响
.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06, 18(03): 0- .
|
[14] |
向劲松, 么周石, 胡渝.
大气湍流中空间光至单模光纤耦合的跟踪算法
.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06, 18(09): 0- .
|
[15] |
强希文.
高平均功率固体激光及其大气传输
.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05, 17(05s): 0- .
|
[16] |
彭仁军, 吴健.
多模光纤产生用于大气光通信的部分相干光源
.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05, 17(06): 0- .
|
[17] |
孙毅义, 董浩, 毕朝辉, 李治平.
大气辐射传输模型的比较研究
.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04, 16(02): 0- .
|
[18] |
曹百灵, 邬承就, 饶瑞中, 魏合理, 袁怿谦, 龚知本.
HF/DF激光传输的大气衰减特性
.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03, 15(01): 0- .
|
[19] |
雷广玉, 张天树.
驻区效应对激光大气传输的影响
. 强激光与粒子束,
1999, 11(02): 0- .
|
[20] |
饶瑞中, 王世鹏, 刘晓春, 龚知本.
激光大气闪烁的间歇特征
. 强激光与粒子束,
1999, 11(02):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