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0年  12卷  第04期

推荐文章
粒子束及加速器技术
Blumlein传输线的解析分析
冯晓晖, 刘锡三
2000, 12.
摘要:
在传输线应用中,负载终端匹配设计是一个重要问题。用拉普拉斯变换方法严格求解Blumlein传输线的电报方程,研究在纯电阻负载和带分布参数负载情况下,波在传输线中的瞬态传输过程,得到了清晰的物理图像,结果与通常的行波传播分析法完全一致。
利用局部凸轨法产生可调长间隔的SR脉冲
樊宽军, 裴元吉, 王相綦
2000, 12.
摘要:
为了拓展合肥同步辐射光源的用途,满足一些实验需要长时间间隔同步辐射脉冲的要求,研究利用垂直局部凸轨法产生时间间隔可调的同步辐射脉冲。分别对合肥同步辐射光源的3种Lattice参数进行物理计算与数值模拟,并分析了凸轨磁铁的插入对储存环参数的影响。
合肥光源DCCT系统的磁屏蔽
孙葆根, 何多慧, 王勇, 姚成贵, 卢平, 王筠华, 王贵诚
2000, 12.
摘要:
分析和测试了合肥光源杂散场对直流流强检测器系统的影响。给出了合肥光源DCCT系统的磁屏蔽的计算、设计和测量结果。屏蔽后,由杂散场引起的DCCT零漂由1mA降至10μA以下。
双束流激发的纵向尾场与纵向不稳定性的研究
王兰法, 张闯, 王书鸿, 国智元
2000, 12.
摘要:
用解析的方法研究了同向和反向运动束流激发的纵向尾场,并且给出了线性近似下束团沿环不均匀分布情形下的双束流纵向多束团不稳定性的计算公式,得出了双束流不稳定性与高频腔(或其它类腔结构)在环上位置及模的对称性有关的结论。
ICF与激光等离子体
斜入射激光等离子体堵口时空特性研究
郑志坚, 陈家斌, 丁永坤, 成金秀, 张保汉, 袁晓东
2000, 12.
摘要:
在“星光II”上首次利用X光12分幅相机(XFC)成功地观测到了1.053 μm激光以45°方向斜入射孔靶和半腔靶等离子体堵口的时间和二维空间图象,获得了等离子体堵口速度,同时通过一维模型给出了斜入射条件下的等离子体堵口速度。实验结果表明:相同参数条件下半腔靶与孔靶相比,等离子体喷射速度高约15%。一维模型给出的等离子体喷射速度与XFC测出的等离子体喷射速度在实验误差范围内是一致的。
束匀滑激光照射下等离子体二次谐波特性研究
白波, 郑坚, 刘万东, 俞昌旋, 蒋小华, 刘慎业, 郑志坚, 刘勇刚, 于燕宁, 张海鹰, 陈家斌
2000, 12.
摘要:
在“星光II”装置上,采用束匀滑的基频光打靶条件下,用光纤阵列配光学多道分析仪在六个角度观测二次谐波发射的积分光谱,通过对共振吸收峰波长移动和峰宽度的测量,求出临界区域运动速度,并研究了散射光强与出射角度的关系。
X光二极管阴极灵敏度标定
黄天暄, 郑志坚, 丁永坤, 孙可煦, 易荣清, 崔延莉
2000, 12.
摘要:
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同步辐射装置3W1B光束线上标定了一批X光二极管的灵敏度。应用一个简单的模型描述真空X光二极管光阴极发射光电子的机制。同时,阴极表面光洁度、氧和碳沾污可以解释金属光阴极的实际灵敏度曲线与模型预测的偏离。
中低Z材料辐射烧蚀实验研究
杨家敏, 丁耀南, 陈正林, 孙可煦, 王红斌, 王耀梅, 张文海, 郑志坚
2000, 12.
摘要:
在星光Ⅱ激光装置上,利用波长为0.35μm的激光注入柱腔金箔靶产生的金箔后向X光作源,烧蚀中低Z样品材料,通过空间分辨测量靶源区和样品自发辐射X光的时间过程获得了中Z铝材料的辐射烧穿时间结果;在北京同步辐射源上对透射光栅进行了实验标定。
界面缩聚法PS-PVA 双层聚合物空心微球的研制
游丹, 李波, 张林, 初巧妹, 林波, 魏芸
2000, 12.
摘要:
以界面缩聚反应为基础初步总结出一条PS-PVA双层聚合物空心微球制备工艺,并就工艺中间苯二酰氯(IPC)浓度、交联反应时间、搅拌速度和固化温度等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讨论。通过该工艺成功地制得了球形度≥99%、同心度>90%及表面光洁度<10nm的PS-PVA双层空心微球。
紧凑型氢等离子体枪设计和实验
杨建华, 张亚洲, 刘金亮
2000, 12.
摘要:
设计了一种紧凑型氢等离子体枪及驱动电路。这种枪采用同轴结构,电极之间有两层石墨环和两层氢化钛,利用氢化钛作为气源储存体,利用表面闪络机制产生等离子体。实验诊断表明,等离子体枪能产生密度为10×10~1012/cm3,半径为1~2cm,长度为60~80cm的等离子体柱,它在磁场导引下存在时间大于400 μs。该枪结构简单、体积小、重量轻、工作电压低、使用方便。适合作为等离子体高功率微波器件中的等离子体源。
用于高温等离子体电子密度测量的摩尔偏折仪
王琛, 傅思祖, 顾援, 王世绩, 杨军
2000, 12.
摘要:
摩尔偏折测量术通过测量探针光束经过不均匀介质后光线的偏折来估算介质的折射率。基于这一理论,研制了实用的摩尔偏折仪,利用软X射线激光作为探针来探测高温高密等离子体的电子密度,结合软X射线激光实验做了初步的演示。
柱面光栅色散特性及其应用
林晓东
2000, 12.
摘要:
基于椭球面光栅理论,提出柱面光栅概念,并对其衍射特性和集光本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掠入射条件下凹柱面光栅具有与凹球面光栅相似的衍射特性,但凹柱面光栅可以方便地沿光栅母线方向划分成若干相同部分独立工作,因此,安装水平隔板的掠入射凹柱面光栅单色仪可以用于托卡马克等离子体的真空紫外(VUV)光谱时空分辨测量。
HT-7汤姆逊散射测量电子温度的相对论修正
谢爱根, 赵君煜, 方自深, 毛剑珊
2000, 12.
摘要:
简要介绍了在HT-7托卡马克上用激光汤姆逊散射法测量等离子体电子温度的方法。对相对论产生谱峰蓝移的原因以及如何进行相对论修正进行了叙述。在考虑蓝移和不考虑蓝移两种情况下,用相对论修正关系式给出了HT-7托卡马克两次放电的电子温度的空间分布。
高功率激光与光学
模式耦合对倾斜校正自适应光学系统的非等晕限制
饶长辉, 姜文汉, 凌宁
2000, 12.
摘要:
分析了当入射信标波前与观测目标不在同一方向且考虑模式之间的耦合时,倾斜校正自适应光学系统的波前残余误差。并引入模式耦合因子变量,分析了模式耦合对倾斜校正自适应光学系统波前校正残余误差的影响。此外还给出了光波水平大气传输时的数值计算结果。
强激光光学元件表面轮廓功率谱密度函数及其估计
沈卫星, 徐德衍
2000, 12.
摘要:
本文在扼要描述了光学元件表面轮廓测量中功率谱密度(PSD)函数的基本概念、公式和应用基础上,重点讨论了光学元件表面低频和中高频空间频率PSD对光场分布的影响,并给出了强激光光学元件表面PSD函数曲线的几个实测结果和分析。
像散透镜对高斯光束的变换特性
季小玲, , 吕百达
2000, 12.
摘要:
基于广义惠更斯-菲涅尔衍射积分,并考虑了像散的影响,对高斯光束通过像散透镜后的传输特性作了解析研究,以光束传输因子和桶中功率为参数分析了像散高斯光束的光束质量,并以数值计算例加以说明。
类铍钛离子态-态双电子复合速率研究
陈波, 郑志坚, 朱正和
2000, 12.
摘要:
研究了类铍Ti18+离子三类态-态双电子复合过程,基于多组态准相对率自洽场方法和扭曲波方法,计算了该离子在电子温度 0.01~1.0keV范围内的态-态双电子复合速率系数,并讨论了它们随电子温度、复合类型和上下能态的变化。
组合式片状放大器热恢复模拟研究
於海武, 郑万国, 贺少勃, 王成程, 淳于咏梅, 刘勇, 周海
2000, 12.
摘要:
针对组合式片状放大器工作时的热量沉积特性,分析了氙灯箱和片腔的冷却过程,重点研究了激光介质钕玻璃片的热恢复过程。初步的热分析表明,为每支氙灯提供4.7×10-3m3/s的冷却气量以及为每个片腔提供7.6×10-3m3/s的冷却气量时能够满足装置4小时一发的运行频率要求。
激光对光电探测器的破坏机理研究综述
钟海荣, 刘天华, 陆启生, 王云萍, 刘泽金, 许晓军
2000, 12.
摘要:
跟踪调研国内外关于激光辐照光电探测器及其光电材料所导致的各种软硬破坏效应的研究资料, 系统收集各种形态破坏阈值和电学性能破坏阈值,并对其进行对比分析。同时,对激光辐照光电探测器的各种破坏机理及其理论计算模型进行分析讨论。
用增益介质多层分布法模拟非稳腔光束特性
杜燕贻
2000, 12.
摘要:
采用FFT方法和多层增益介质模块处理法研究了非稳腔下具有非均匀流动介质的高功率气体激光器的光束特性和光束质量,该方法比增益介质近腔镜簿层处理法适用性更广。
高功率超短脉冲激光与新奇物理现象
彭翰生
2000, 12.
摘要:
CPA(Chirped Pulse Amplification)技术,掺钛蓝宝石晶体材料与高功率固体激光器相结合,产生了新一代激光器,把已有高功率固体激光器的脉冲宽度缩短了3~4个数量级,输出功率提高了2~3个数量级,超过1PW,聚焦功率密度高达1021 W/cm2。激光技术这一划时代的进展打开了一个新奇的物理学世界,科学家们观察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新现象,也在探索和思考其令人鼓舞的应用前景。
类镍金离子的双电子复合速率系数
焦荣珍, 程新路, 孟川民, 杨向东, 张继彦, 杨国洪
2000, 12.
摘要:
在自旋轨道劈裂阵模型下, 理论计算在0.02keV≤T≤10keV范围内,类镍金Au51+的3d9nln'l'(n'=4,5,6; l'=s,p,d,f)双电子复合速率系数,并分析了影响双电子复合速率系数的主要因素。
0.35μm激光与金靶耦合发射X光能谱分析
王光裕
2000, 12.
摘要:
利用改进后的More模型计算Au等离子体各电离度离子的Einstein系数和线发射强度。在0.35μm激光与金平面靶耦合产生晕区等离子体条件下,求解离子模型定态速率方程组得到离子布居概率,从而求出X光线发射能谱。将此能谱与JB19程序计算得到的出系统外边界光子能谱进行了比较。
DF化学激光窗口低损耗增透膜
熊胜明, 张云洞, 唐晋发
2000, 12.
摘要:
表述了DF激光波段采CaF2和硅窗口减反射膜系的结果。分析了设计多层AR膜的方法并给出用ZnSe/YbF3材料组合的双层和五层AR膜系。计算了各种膜系的理论性能。研究了膜层淀积工艺技术,对于CaF2和硅窗口,在DF激光波段实验透过率分别为99.54%和99.8%,镀AR膜CaF2窗口能承受4.3kW/cm2的连续波DF激光辐射。
燃烧驱动气动CO2激光器几种液体燃料性能差异的数值模拟
王云萍, 姜宗福, 刘天华, 陈金宝, 刘泽金
2000, 12.
摘要:
在甲苯、苯、煤油和乙醇四种不同液体燃料燃烧驱动条件下,对气动CO2激光器燃烧室的平衡组分、小信号增益沿流场方向的分布及激光器的输出功率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对比分析了该四种燃料的性能。计算结果表明甲苯是气动CO2激光器四种燃料中最为理想的燃料。
高功率微波
倍频谐波回旋行波放大器的研究
杨蕴渊, 丁武
2000, 12.
摘要:
通过研究倍频谐波回旋行波放大器中电子束在调制区和漂移区中的群聚与在辐射区中的辐射,给出了器件各部分的最佳参数;同时在均匀波导管和引导场的情况下,运用低速率比的电子束获得了宽带输出。当电子束的电压为130kV、电流为20A、速率比为0.8以及纵向速度散度为1%时,模拟得到器件的饱和带宽至少可达到10%,峰值功率和增益分别为290k W和50dB,常数驱动带宽约9%。
高电感和高能量放大系数的MFCG的理论分析
林其文, 谢卫平
2000, 12.
摘要:
根据爆炸磁通量压缩发生器(MFCG)的基本理论,计算MFCG的非对称多分支螺线管的电感、电阻和电流,并讨论大电感螺线管和小电感负载的运行性能。通过增加MFCG的初始电感以增加其初始电感对负载电感的比值,是获得高能量放大系数的一个有效方法。增加螺线管段数和导线并联分支数,可得到一个比较好的电压平台。
短脉冲高功率微波大气击穿研究
刘静月, 方进勇, 宋志敏, 黄文华, 刘国治
2000, 12.
摘要:
论述了短脉冲高功率微波在波导内和自由空间中大气击穿的实验研究,给出了不同气压条件下的击穿阈值,并对两实验条件下的结果进行了比较,两种实验的数据统计结果基本一致,证明了采用波导内大气击穿方法来研究大气击穿问题的合理性。
三腔渡越管振荡器高频结构的解析研究
范植开, 刘庆想, 刘锡三, 何琥, 邓仕钰
2000, 12.
摘要:
从圆柱坐标系下Borgnis位函数的齐次标量Helmholtz方程出发,引入慢波驻波概念及其场表达式,利用Borgnis位函数的边界条件及相邻子区公共界面上的场匹配条件,导出了三腔渡越管振荡器内角向均匀TM模的色散关系及场分布的解析表达式。运用该解析法求得三腔渡越管振荡器的谐振频率与实验中测得的微波频率一致,求得的场分布与数值法得到的场分布十分吻合。
分段表面放电击穿特性研究
胡志云, 刘晶儒, 张永生, 于力
2000, 12.
摘要:
给出了采用表面滑闪放电诱导长距离(42cm)、线性等离子体通道大电流放电的分段表面放电辐射源的结构,依据传输线模型计算了分段表面放电辐射源放电通道电场分布,分析了触发脉冲和比表面电容对击穿特性的影响,实现了各段总的放电分散时间小于100ns。
XH-1装置电感储能系统的电路模拟
郭军, 曾正中, 丛培天, 邱爱慈
2000, 12.
摘要:
针对XH-1装置电感储能系统,建立了电爆炸断路开关基于开关电阻倍增比与比能关系的电路模型,给出了与电感储能系统耦合时,利用PSPICE模拟计算得到的开关上的电流电压波形和负载上的电压波形,分析了负载阻抗参数对输出脉冲的影响。
相对论速调管单重入谐振腔的解析分析
黄华, 李正红, 江金生
2000, 12.
摘要:
推广了一种相对论速调管单重入式无栅间隙圆柱谐振腔的解析分析与计算方法 。根据场的等效原理将腔体分为三个规则的区域,每个区域中的场由界面上的磁流所产生,利用格林函数积分法可得各个区域的场分布。由两相邻区域公共界面上的场匹配条件得谐振腔的色散方程,从而解得腔体的谐振频率,同时可得腔体的特性阻抗和场分布等参数。
有界波EMP模拟器脉冲高压源
孙蓓云, 周晏, 郑振兴, 祝敏, 梁坚, 曹鹏
2000, 12.
摘要:
介绍了“春雷号”有界波 EMP模拟器脉冲高压源的工作原理和其部件的结构及主要参数,给出了测试波形和计算波形。此脉冲高压源可输出前沿约为10ns,脉宽约为300ns的双指数脉冲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