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刘嘉锡, 伍俊英, 杨利军, 李姚江, 吴姣姣, 鲁建英, 陈朗.
单脉冲飞秒激光烧蚀炸药过程的热效应研究
.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20, 32(7): 071007-1-071007-9.
doi: 10.11884/HPLPB202032.200061
|
[2] |
邵珠强, 胡增荣, 郭绍雄, 倪阳阳, 李悦, 张瑶, 陈长军, 王晓南.
激光烧结石墨烯铜复合材料温度场有限元模拟
.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18, 30(03): 039001-.
doi: 10.11884/HPLPB201830.170366
|
[3] |
姜学东, 王彧, 陈纪然, 王昕, 王超.
热阻塞效应对激光辐照靶材烧蚀过程的影响分析
.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17, 29(12): 129001-.
doi: 10.11884/HPLPB201729.170145
|
[4] |
沈双晏, 金星, 李倩.
空间碎片典型材料激光烧蚀反喷羽流实验研究
.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15, 27(05): 051014-.
doi: 10.11884/HPLPB201527.051014
|
[5] |
龙城德, 赵斌, 袁鹏, 胡广月, 郑坚.
小焦斑纳秒激光烧蚀铝平面靶的数值研究
.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14, 26(10): 102005-.
doi: 10.11884/HPLPB201426.102005
|
[6] |
苏华, 魏玉欣, 王小军, 唐淳.
大口径谐振腔式固体激光中的动力学不稳定性研究
.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14, 26(07): 071008-.
doi: 10.11884/HPLPB201426.071008
|
[7] |
常浩, 金星, 文明, 叶继飞, 李南雷.
激光烧蚀冲量耦合系数解析计算模型
.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13, 25(05): 1110-1114.
doi: 10.3788/HPLPB20132505.1110
|
[8] |
陈敏孙, 江厚满, 焦路光, 李君神, 刘泽金.
切向气流作用下玻璃纤维复合材料的激光辐照效应
.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13, 25(05): 1075-1080.
doi: 10.3788/HPLPB20132505.1075
|
[9] |
张家雷, 刘国栋, 王伟平, 刘仓理.
激光对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热烧蚀数值模拟
.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13, 25(08): 1888-1892.
doi: 10.3788/HPLPB20132508.1888
|
[10] |
彭钦军, 许祖彦.
高平均功率固体激光功率和光束质量关系研究进展
.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11, 23(07): 0- .
|
[11] |
朱凯, 龙连春, 陈明, 刘世炳.
复合材料层合板在激光辐照下的应变测试与分析
.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11, 23(12): 22-23.
|
[12] |
王世俊, 王英龙, 丁学成, 梁伟华, 邓泽超, 褚立志, 傅广生.
激光脉冲波形对烧蚀Si靶表面温度的影响
.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10, 22(08): 0- .
|
[13] |
张永强, 王贵兵, 唐小松, 王伟平.
两种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连续激光烧蚀阈值测量及吸收特性分析
.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09, 21(02): 0- .
|
[14] |
张永强, 王伟平, 唐小松, 王贵兵.
两种纤维增强复合材料与连续激光耦合规律
.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07, 19(10): 0- .
|
[15] |
骆永全, 王伟平, 罗飞.
连续激光辐照下二氧化钒薄膜热致相变实验研究
.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06, 18(05): 0- .
|
[16] |
强希文.
高平均功率固体激光及其大气传输
.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05, 17(05s): 0- .
|
[17] |
强希文.
高能固体激光系统设计及性能评估
.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05, 17(05s): 0- .
|
[18] |
王贵兵, 刘仓理.
芳纶纤维复合材料对激光的吸收特性研究
.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03, 15(11): 0- .
|
[19] |
李三伟, 冯杰, 王耀梅, 于燕宁.
Al和C8H8的激光烧蚀深度测量
. 强激光与粒子束,
1997, 09(01): 0- .
|
[20] |
冯杰, 李三伟, 丁永坤, 温树槐, 何海恩, 丁耀南, 成金秀, 王大海, 郑志坚.
碳氢靶强激光烧蚀特性
. 强激光与粒子束,
1997, 09(04):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