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 10卷 第03期
推荐文章
1998, 10.
摘要:
当非均匀超短脉冲强激光照射均匀分布的过稠密等离子体时, 相对论效应导致电子质量增大,相对论电子等离子体频率减小,激光能更深地进入等离子体产生强烈吸收。由于入射激光的径向不均匀性,钻孔效应显著。通过二维粒子模拟结果清晰地观察到了等离子体通道的产生。
当非均匀超短脉冲强激光照射均匀分布的过稠密等离子体时, 相对论效应导致电子质量增大,相对论电子等离子体频率减小,激光能更深地进入等离子体产生强烈吸收。由于入射激光的径向不均匀性,钻孔效应显著。通过二维粒子模拟结果清晰地观察到了等离子体通道的产生。
1998, 10.
摘要:
利用多道光学分析仪和可见多道光谱探测系统测量了HT-6M两种主要杂质的朝内的通量, 分析了它们产生的机制和循环途径。
利用多道光学分析仪和可见多道光谱探测系统测量了HT-6M两种主要杂质的朝内的通量, 分析了它们产生的机制和循环途径。
1998, 10.
摘要:
主要介绍了密度匹配微封装技术,利用此项技术制备的聚苯乙烯空心微球 球形度好于99%,同心度好于98%。另外还对球壳内壁气泡问题及大直径球壳的制备进 行了讨论。
主要介绍了密度匹配微封装技术,利用此项技术制备的聚苯乙烯空心微球 球形度好于99%,同心度好于98%。另外还对球壳内壁气泡问题及大直径球壳的制备进 行了讨论。
1998, 10.
摘要:
用不可分辩跃迁阵模型(UTA model)计算了金M带0.43nm~0.62nm范围含有的三十五个跃迁阵的特征参数。利用高斯分布线型,对每个离子谱依据UTA的总强度,对整个M带依据离子权重进行叠加,得到了在总体上与实验相一致的结果。
用不可分辩跃迁阵模型(UTA model)计算了金M带0.43nm~0.62nm范围含有的三十五个跃迁阵的特征参数。利用高斯分布线型,对每个离子谱依据UTA的总强度,对整个M带依据离子权重进行叠加,得到了在总体上与实验相一致的结果。
1998, 10.
摘要:
给出了激光烧蚀流体不稳定性计算程序EUL2D的物理方程,介绍了计算中使用的活动网格和一些技术问题处理。EUL2D程序的计算结果与Takabe公式、FAST2D程序和LASNEX程序的结果较好符合。数值计算日本大阪大学激光烧蚀瑞利-泰勒不稳定性实验,再现了实验结果。发现了横向电子热传导烧蚀在长波长扰动的非线性瑞利-泰勒不稳定性演变中起重要作用。
给出了激光烧蚀流体不稳定性计算程序EUL2D的物理方程,介绍了计算中使用的活动网格和一些技术问题处理。EUL2D程序的计算结果与Takabe公式、FAST2D程序和LASNEX程序的结果较好符合。数值计算日本大阪大学激光烧蚀瑞利-泰勒不稳定性实验,再现了实验结果。发现了横向电子热传导烧蚀在长波长扰动的非线性瑞利-泰勒不稳定性演变中起重要作用。
1998, 10.
摘要:
给出了用于软X射线投影光刻的激光等离子体源靶材的选择依据。计算了类锂氧离子的辐射跃迁波长和相应的跃迁速率值。并通过与常规金属靶的比较, 给出了实验靶的一些特性。
给出了用于软X射线投影光刻的激光等离子体源靶材的选择依据。计算了类锂氧离子的辐射跃迁波长和相应的跃迁速率值。并通过与常规金属靶的比较, 给出了实验靶的一些特性。
1998, 10.
摘要:
为了探讨用无规位相板实现靶面均匀辐照光学系统的特点,首次进行了靶面在离焦情况下辐照均匀性的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靶面在聚焦透镜焦面前后较大范围内均可得到均匀辐照,靶面上光强起伏的平均峰间距小于8μm。
为了探讨用无规位相板实现靶面均匀辐照光学系统的特点,首次进行了靶面在离焦情况下辐照均匀性的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靶面在聚焦透镜焦面前后较大范围内均可得到均匀辐照,靶面上光强起伏的平均峰间距小于8μm。
1998, 10.
摘要:
从理论上证明了可变入射距离的平焦场软X射线谱仪设计的可行性。对于标称栅距σ0=(1/1200)mm和象差修正项M20=-20/R, R分别为5649和6000mm的光栅, 对不同的入射距离, 计算出与平焦场相对应的入射角和成象距离, 使一定波长范围内的光谱可以被聚焦在一个平面上,从而提高了变栅距光栅使用的灵活性。同时可通过取消谱仪中入射狭缝, 使谱仪的光通量提高约1个量级。
从理论上证明了可变入射距离的平焦场软X射线谱仪设计的可行性。对于标称栅距σ0=(1/1200)mm和象差修正项M20=-20/R, R分别为5649和6000mm的光栅, 对不同的入射距离, 计算出与平焦场相对应的入射角和成象距离, 使一定波长范围内的光谱可以被聚焦在一个平面上,从而提高了变栅距光栅使用的灵活性。同时可通过取消谱仪中入射狭缝, 使谱仪的光通量提高约1个量级。
1998, 10.
摘要:
利用特殊研制的凹椭球面反射镜将激光打靶产生的散射光引出真空靶室收入装有胶片的暗盒,对散射光角分布进行精细测量,给出了在靶后2π空间立体角内散射光角分布的三维立体曲线,散射光角分布测量精度达±3°。
利用特殊研制的凹椭球面反射镜将激光打靶产生的散射光引出真空靶室收入装有胶片的暗盒,对散射光角分布进行精细测量,给出了在靶后2π空间立体角内散射光角分布的三维立体曲线,散射光角分布测量精度达±3°。
1998, 10.
摘要:
在ZrO2、InP、Si及SiO2即融凝石英衬底上用氩离子束刻蚀制作面阵矩底拱面状微透镜阵列,给出了氩离子束在不同的入射角度下刻蚀器件的速率与离子束能量之间的关系。实验表明,用国产BP212 紫外正型光刻胶制作的光致抗蚀剂掩膜图形在经过优化的工艺条件下可以通过氩离子束刻蚀将预定图形转移到衬底材料中。
在ZrO2、InP、Si及SiO2即融凝石英衬底上用氩离子束刻蚀制作面阵矩底拱面状微透镜阵列,给出了氩离子束在不同的入射角度下刻蚀器件的速率与离子束能量之间的关系。实验表明,用国产BP212 紫外正型光刻胶制作的光致抗蚀剂掩膜图形在经过优化的工艺条件下可以通过氩离子束刻蚀将预定图形转移到衬底材料中。
1998, 10.
摘要:
计算了不同腔靶构型参数对靶板能量效率和辐照均匀度的影响, 由此给出有较大能量效率和辐照均匀度的腔靶构型。合适的平面靶与腔壁的面积比既使平面靶的能量利用效率趋近理想又使得平面靶不太大以满足均匀度要求。
计算了不同腔靶构型参数对靶板能量效率和辐照均匀度的影响, 由此给出有较大能量效率和辐照均匀度的腔靶构型。合适的平面靶与腔壁的面积比既使平面靶的能量利用效率趋近理想又使得平面靶不太大以满足均匀度要求。
1998, 10.
摘要:
同步辐射光源的尺寸、散角和中心亮度是装置的重要参数。着重讨论了同步光源的尺寸、散角和中心亮度的计算方法, 并给出了合肥同步辐射光源的结果。
同步辐射光源的尺寸、散角和中心亮度是装置的重要参数。着重讨论了同步光源的尺寸、散角和中心亮度的计算方法, 并给出了合肥同步辐射光源的结果。
1998, 10.
摘要:
利用实测磁场值对光学速调管的相干辐射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了基波、三次谐波的谱宽和相干增强因子,提出了优化的激光功率和光学速调管特征参数Nd值。
利用实测磁场值对光学速调管的相干辐射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了基波、三次谐波的谱宽和相干增强因子,提出了优化的激光功率和光学速调管特征参数Nd值。
1998, 10.
摘要:
对兰州重离子冷却储存环HIRFLCSR的随机冷却装置进行了设计。基于Fokker Planck方程,对陷波器方式纵向冷却及横向冷却时间作了二维计算,在计算过程中,得到并使用了冷却最快的增益曲线。
对兰州重离子冷却储存环HIRFLCSR的随机冷却装置进行了设计。基于Fokker Planck方程,对陷波器方式纵向冷却及横向冷却时间作了二维计算,在计算过程中,得到并使用了冷却最快的增益曲线。
1998, 10.
摘要:
对填充非均匀等离子体漂移空间的非均匀电子束的运动状态进行了近似分析, 对远轴大脉动电子束进行了较精确的计算, 讨论了电子束和等离子体的分布对电子束传输的影响, 并利用计算结果解释了PASOTRON的部分实验现象。
对填充非均匀等离子体漂移空间的非均匀电子束的运动状态进行了近似分析, 对远轴大脉动电子束进行了较精确的计算, 讨论了电子束和等离子体的分布对电子束传输的影响, 并利用计算结果解释了PASOTRON的部分实验现象。
1998, 10.
摘要:
介绍了工作于低阻抗负载下的高压大电流快响应脉冲变压器的一种设计方法。设计了一台用于调制器型加速器的标称电压为600kV的脉冲变压器, 其设计值与实验值基本一致。
介绍了工作于低阻抗负载下的高压大电流快响应脉冲变压器的一种设计方法。设计了一台用于调制器型加速器的标称电压为600kV的脉冲变压器, 其设计值与实验值基本一致。
1998, 10.
摘要:
作为化学氧碘激光器(COIL)的能量来源,O2(1Δ)发生器(SOG)工作状态直接影响COIL的工作性能,而碱性过氧化氢溶液的稳定与否又影响SOG的工作状态。通过对转盘式SOG实验中BHP配制及稳定操作的系统研究,提出了造成BHP溶液不稳定的几种原因及相关的解决方法。
作为化学氧碘激光器(COIL)的能量来源,O2(1Δ)发生器(SOG)工作状态直接影响COIL的工作性能,而碱性过氧化氢溶液的稳定与否又影响SOG的工作状态。通过对转盘式SOG实验中BHP配制及稳定操作的系统研究,提出了造成BHP溶液不稳定的几种原因及相关的解决方法。
1998, 10.
摘要:
报道了高功率激光多程放大系统光束传输的模拟程序, 该程序考虑了放大介质的增益分布、增益饱和、增益恢复系数、介质吸收损耗、B积分以及光阑和空间滤波器等光学元件对激光传输和放大的影响, 并给出了典型的计算实例。
报道了高功率激光多程放大系统光束传输的模拟程序, 该程序考虑了放大介质的增益分布、增益饱和、增益恢复系数、介质吸收损耗、B积分以及光阑和空间滤波器等光学元件对激光传输和放大的影响, 并给出了典型的计算实例。
1998, 10.
摘要:
通过对1/2共焦腔和稳定腔的计算,考查了同三维菲涅耳积分方程相应的C8程序的可靠性。对激光在三维圆形球面虚共焦非稳腔中的传输作了计算和分析。取相同的远场传输距离且放大率由大变小时,强度分布由近场的投影分布逐渐趋于远场的高斯、超高斯分布。
通过对1/2共焦腔和稳定腔的计算,考查了同三维菲涅耳积分方程相应的C8程序的可靠性。对激光在三维圆形球面虚共焦非稳腔中的传输作了计算和分析。取相同的远场传输距离且放大率由大变小时,强度分布由近场的投影分布逐渐趋于远场的高斯、超高斯分布。
1998, 10.
摘要:
提出了缺陷态电子的光吸收和价电子的双光子吸收是石英玻璃在紫外光激光照射下产生导带电子的两种重要机制的观点。在此基础上计算了石英玻璃的加热损伤阈值,并与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给出了提高石英玻璃损伤阈值的方法。
提出了缺陷态电子的光吸收和价电子的双光子吸收是石英玻璃在紫外光激光照射下产生导带电子的两种重要机制的观点。在此基础上计算了石英玻璃的加热损伤阈值,并与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给出了提高石英玻璃损伤阈值的方法。
1998, 10.
摘要:
计算了激光辐照涂层金属材料过程中温升和升温率。研究了45#钢表面状况受激光辐照产生的温度响应。给出了相同激光功率密度辐照下,不同厚度靶的后表面温度场分布以及不同激光光斑尺寸对后靶面的温升,并给出了对应的升温率随辐照时间、靶厚度的变化。
计算了激光辐照涂层金属材料过程中温升和升温率。研究了45#钢表面状况受激光辐照产生的温度响应。给出了相同激光功率密度辐照下,不同厚度靶的后表面温度场分布以及不同激光光斑尺寸对后靶面的温升,并给出了对应的升温率随辐照时间、靶厚度的变化。
1998, 10.
摘要:
用两级多程放大构型进行了钛宝石脉冲激光的多程预放大和功率放大实验, 以倍频YAG为泵浦源, 当注入光能量为1nJ时输出脉冲能量达23mJ, 放大总增益大于107。
用两级多程放大构型进行了钛宝石脉冲激光的多程预放大和功率放大实验, 以倍频YAG为泵浦源, 当注入光能量为1nJ时输出脉冲能量达23mJ, 放大总增益大于107。
1998, 10.
摘要:
介绍了模拟产生类镍离子电子碰撞激发X光激光全过程的系列程序。利用它模拟了英国RAL实验室的双短脉冲驱动类镍钐X光激光实验。与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还研究了不同弯曲度的靶及驱动激光功率密度不均匀性对输出激光强度的影响。对驱动激光的脉宽、主脉冲的功率密度以及主脉冲的延迟时间等进行了优化设计。
介绍了模拟产生类镍离子电子碰撞激发X光激光全过程的系列程序。利用它模拟了英国RAL实验室的双短脉冲驱动类镍钐X光激光实验。与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还研究了不同弯曲度的靶及驱动激光功率密度不均匀性对输出激光强度的影响。对驱动激光的脉宽、主脉冲的功率密度以及主脉冲的延迟时间等进行了优化设计。
1998, 10.
摘要:
采用放大自发辐射(ASE)模型何光学近似,在考虑折射效应而不考虑饱和 ,用几效应和等离子体老化的情况下,编制了单靶三维光路计算程序,给出了出射X射线激光的强度角分布和空间分布。在线聚焦等离子体线宽方向尺寸有限和横向密度梯度为0的条件下,研究了X光激光传播放大特性,重新审视了计算横向发射角时所用的公式。
采用放大自发辐射(ASE)模型何光学近似,在考虑折射效应而不考虑饱和 ,用几效应和等离子体老化的情况下,编制了单靶三维光路计算程序,给出了出射X射线激光的强度角分布和空间分布。在线聚焦等离子体线宽方向尺寸有限和横向密度梯度为0的条件下,研究了X光激光传播放大特性,重新审视了计算横向发射角时所用的公式。
1998, 10.
摘要:
采用直接测量特定时间间隔系列和变磁阻传感技术的探头原理,实测了强脉冲X光辐照硬铝靶产生的喷射冲量。并给出了解析计算。结果表明,喷射冲量的计算值与实测值是基本符合的。
采用直接测量特定时间间隔系列和变磁阻传感技术的探头原理,实测了强脉冲X光辐照硬铝靶产生的喷射冲量。并给出了解析计算。结果表明,喷射冲量的计算值与实测值是基本符合的。
1998, 10.
摘要:
在试运行的神光Ⅱ装置上,采用新设计的凸柱面透镜列阵均匀线聚焦系统, 用两束激光焦线叠加和双靶对接等技术,以预主脉冲激光驱动方式,在(5~8)×1013W/cm2的较低强度激光泵浦条件下,观测到Ni-like Dy、Er、Yb的软X光激光输出,测得波长5.02nm类Ni-Yb和波长5.86nm类Ni-Dy的软X光激光的增益系数分别为1.6cm-1和1.4cm-1
在试运行的神光Ⅱ装置上,采用新设计的凸柱面透镜列阵均匀线聚焦系统, 用两束激光焦线叠加和双靶对接等技术,以预主脉冲激光驱动方式,在(5~8)×1013W/cm2的较低强度激光泵浦条件下,观测到Ni-like Dy、Er、Yb的软X光激光输出,测得波长5.02nm类Ni-Yb和波长5.86nm类Ni-Dy的软X光激光的增益系数分别为1.6cm-1和1.4cm-1
1998, 10.
摘要:
通过腔内标准具的使用、腔型的优化以及腔参数的调整,研制了激光波长为1 062μm、脉冲宽度15~40ns可调、激光能量5mJ、重复频率40Hz、能量的绝对抖动优于8%、脉宽的绝对抖动优于10%、单纵模几率准100%的振荡器。先进的腔型设计、良好的稳定性和高的性能价格比为ICF驱动器激光预处理系统提供了良好的种子光。
通过腔内标准具的使用、腔型的优化以及腔参数的调整,研制了激光波长为1 062μm、脉冲宽度15~40ns可调、激光能量5mJ、重复频率40Hz、能量的绝对抖动优于8%、脉宽的绝对抖动优于10%、单纵模几率准100%的振荡器。先进的腔型设计、良好的稳定性和高的性能价格比为ICF驱动器激光预处理系统提供了良好的种子光。
1998, 10.
摘要:
对磷酸盐钕玻璃“之”形光路与直通光路板条放大系统进行了详细的数值计算和实验研究,比较了它们的储能效率、增益、荧光分布、能量放大率和光束质量,证实了“之”形光路板条放大系统的优点。
对磷酸盐钕玻璃“之”形光路与直通光路板条放大系统进行了详细的数值计算和实验研究,比较了它们的储能效率、增益、荧光分布、能量放大率和光束质量,证实了“之”形光路板条放大系统的优点。
1998, 10.
摘要:
利用OMA4首次测量了连续波氧碘化学激光器腔内的碘荧光,观察到了I2(B,ν→V,ν")(碘分子的B态到X态跃迁)能级跃迁的谱线并给予了归属。
利用OMA4首次测量了连续波氧碘化学激光器腔内的碘荧光,观察到了I2(B,ν→V,ν")(碘分子的B态到X态跃迁)能级跃迁的谱线并给予了归属。
1998, 10.
摘要:
用数值迭代方法求解了柱面条状虚共焦非稳腔的积分方程组。对相同及不同的菲涅耳数N-F和不同的放大率m等情况进行了数值计算。结果表明,在所取的N-F范围内近场光场强度的空间分布偏离均匀分布,但相位近似为均匀分布。其中小N-F和大m时不仅近场分布较为理想,而且远场强度的角分布接近衍射极限。
用数值迭代方法求解了柱面条状虚共焦非稳腔的积分方程组。对相同及不同的菲涅耳数N-F和不同的放大率m等情况进行了数值计算。结果表明,在所取的N-F范围内近场光场强度的空间分布偏离均匀分布,但相位近似为均匀分布。其中小N-F和大m时不仅近场分布较为理想,而且远场强度的角分布接近衍射极限。
1998, 10.
摘要:
分析了电子束入射托卡马克等离子体表面后所发生的一系列物理过程,特别是电子束注入等离子体后在边界层形成平行电流和径向负电场,使等离子体由低约束模式向高约束模式,即LH模式转换中的作用。论证了当注入电子束的密度超过一定的阀值时,LH 模转换被触发。
分析了电子束入射托卡马克等离子体表面后所发生的一系列物理过程,特别是电子束注入等离子体后在边界层形成平行电流和径向负电场,使等离子体由低约束模式向高约束模式,即LH模式转换中的作用。论证了当注入电子束的密度超过一定的阀值时,LH 模转换被触发。
1998, 10.
摘要:
对同轴Super-Reltron进行了物理分析和数值模拟, 在调制腔电压125kV、加速间隙电压600kV和电流15kA时, 在C波段获得了峰值功率约2.5GW和效率约25%的结果, 都较以前大大提高。计算表明频率与箔的高度成反比。在电流达到空间电荷极限以前, 微波输出功率和电流的平方成正比。
对同轴Super-Reltron进行了物理分析和数值模拟, 在调制腔电压125kV、加速间隙电压600kV和电流15kA时, 在C波段获得了峰值功率约2.5GW和效率约25%的结果, 都较以前大大提高。计算表明频率与箔的高度成反比。在电流达到空间电荷极限以前, 微波输出功率和电流的平方成正比。
1998, 10.
摘要:
利用时域积分方程对电磁脉冲模拟器在瞬态电磁场激励下的空间场分布进行了数值模拟,给出了模拟器内部场的建立情况及分布规律。结果表明:过渡段与工作段连结处的电流不连续性将引起场波形的畸变;电流的前向辐射是场的主要贡献者,水平电场分量的幅值非常小,电磁脉冲模拟器场的传播具有准横电磁波的特性。
利用时域积分方程对电磁脉冲模拟器在瞬态电磁场激励下的空间场分布进行了数值模拟,给出了模拟器内部场的建立情况及分布规律。结果表明:过渡段与工作段连结处的电流不连续性将引起场波形的畸变;电流的前向辐射是场的主要贡献者,水平电场分量的幅值非常小,电磁脉冲模拟器场的传播具有准横电磁波的特性。
1998, 10.
摘要:
在虚阴极振荡器的实验中,同时得到了几百兆瓦5.17GHz和几兆瓦7.74GHz的微波输出。根据虚阴极振荡器的单电荷层模型可知,主频5.17GHz的微波由虚阴极自身振荡产生;7.74GHz 的微波由虚阴极自身振荡与虚阴极振荡或电子往返振荡产生的调制束流相互作用产生。
在虚阴极振荡器的实验中,同时得到了几百兆瓦5.17GHz和几兆瓦7.74GHz的微波输出。根据虚阴极振荡器的单电荷层模型可知,主频5.17GHz的微波由虚阴极自身振荡产生;7.74GHz 的微波由虚阴极自身振荡与虚阴极振荡或电子往返振荡产生的调制束流相互作用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