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 12卷 第06期
推荐文章
2000, 12.
摘要:
采用功率谱密度PSD(Power Spectral Density)作为大尺寸光学元件表面质量的评价标准,对其定义及计算普适公式及方法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推导,给出了被测样品的计算结果,并就在不同条件下计算平均PSD的方法和结果进行了分析比较和讨论。
采用功率谱密度PSD(Power Spectral Density)作为大尺寸光学元件表面质量的评价标准,对其定义及计算普适公式及方法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推导,给出了被测样品的计算结果,并就在不同条件下计算平均PSD的方法和结果进行了分析比较和讨论。
2000, 12.
摘要:
使用R-矩阵方法,对CII基态的光电离截面进行了六态和十态的密耦计算,得到了入射光子能量从1.8Ry到4.3Ry的总光电离截面,长度与速度表示符合很好。计算得到的截面包含了复杂的共振结构。与由英法等国联合开展的不透明度工程的理论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两者在电离阈附近符合得比较好。计算表明,收敛于较高电离阈的共振系列对收敛于较低电离阈的共振系列有较大的干扰。由分波和电离后处于特定靶态的光电离共振峰的位置可确定CII单双高激发态能级的位置。
使用R-矩阵方法,对CII基态的光电离截面进行了六态和十态的密耦计算,得到了入射光子能量从1.8Ry到4.3Ry的总光电离截面,长度与速度表示符合很好。计算得到的截面包含了复杂的共振结构。与由英法等国联合开展的不透明度工程的理论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两者在电离阈附近符合得比较好。计算表明,收敛于较高电离阈的共振系列对收敛于较低电离阈的共振系列有较大的干扰。由分波和电离后处于特定靶态的光电离共振峰的位置可确定CII单双高激发态能级的位置。
2000, 12.
摘要:
分析了以模式间相互独立的厄米-高斯光束为基底的部分相干高斯光束。导出了部分相干高斯光束的模系数、权重因子和M2因子的表达式,并讨论了各模式权重因子与M2因子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只需要由实验测得光强分布便可确定部分相干高斯光束的模系数、M2因子和模结构。
分析了以模式间相互独立的厄米-高斯光束为基底的部分相干高斯光束。导出了部分相干高斯光束的模系数、权重因子和M2因子的表达式,并讨论了各模式权重因子与M2因子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只需要由实验测得光强分布便可确定部分相干高斯光束的模系数、M2因子和模结构。
2000, 12.
摘要:
根据康普顿散射原理,建立了康普顿散射导致发光玻璃屏模糊的简化模型,并通过数值模拟计算,给出了转换屏厚度对屏空间分辨的影响,数值计算结果与12 MeV 加速器上发光玻璃屏空间分辨率的实验测量值基本吻合。
根据康普顿散射原理,建立了康普顿散射导致发光玻璃屏模糊的简化模型,并通过数值模拟计算,给出了转换屏厚度对屏空间分辨的影响,数值计算结果与12 MeV 加速器上发光玻璃屏空间分辨率的实验测量值基本吻合。
2000, 12.
摘要:
利用无像差自聚焦理论研究了梯度折射率非线性Kerr介质中高斯光束的传输特性,得到了高斯光束光斑半径和波面曲率半径的表达式。解析结果清楚地表明了衍射、自聚焦以及梯度折射率效应之间的竞争对高斯光束传输行为的影响。梯度折射率效应使光束自聚焦的距离缩短。
利用无像差自聚焦理论研究了梯度折射率非线性Kerr介质中高斯光束的传输特性,得到了高斯光束光斑半径和波面曲率半径的表达式。解析结果清楚地表明了衍射、自聚焦以及梯度折射率效应之间的竞争对高斯光束传输行为的影响。梯度折射率效应使光束自聚焦的距离缩短。
2000, 12.
摘要:
在双变形镜自适应光学系统中,实现全场补偿的关键步骤之一是使得变形镜2上主激光的振幅分布具有信标光振幅分布。根据Y-G波场恢复理论,编制了波前恢复程序,研究了实现振幅和位相校正湍流问题。研究表明,相对于纯相位补偿,全场补偿使得Strehl比提高了1.27~2.50倍。在变形镜1和变形镜2之间的距离为10m时,也使得Strehl比提高1.13~1.50倍。
在双变形镜自适应光学系统中,实现全场补偿的关键步骤之一是使得变形镜2上主激光的振幅分布具有信标光振幅分布。根据Y-G波场恢复理论,编制了波前恢复程序,研究了实现振幅和位相校正湍流问题。研究表明,相对于纯相位补偿,全场补偿使得Strehl比提高了1.27~2.50倍。在变形镜1和变形镜2之间的距离为10m时,也使得Strehl比提高1.13~1.50倍。
2000, 12.
摘要:
主要介绍了一种对位相畸变光倍频的描述方法,具体从统计光学观点出发,针对高斯型随机位相畸变,在薄晶体近似下,分析位相畸变光束的倍频转换过程,给出了基波、倍频波随位相畸变特征量变化的理论模型和数值计算结果,可为高功率激光器和倍频器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主要介绍了一种对位相畸变光倍频的描述方法,具体从统计光学观点出发,针对高斯型随机位相畸变,在薄晶体近似下,分析位相畸变光束的倍频转换过程,给出了基波、倍频波随位相畸变特征量变化的理论模型和数值计算结果,可为高功率激光器和倍频器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2000, 12.
摘要:
分析了球壳激光窗口附加相移产生的原因:窗口本身光路长度不等、窗口材料的热和弹光效应引起的折射率和应变分布不均。用差分法计算了光波阵面附加相移的分布,结果表明,窗口参数的选择对光束位相分布影响较大。考虑热和弹光效应,依据远场光斑中心峰值的大小,得到较佳的窗口参数,减小附加相移对光束质量的影响。
分析了球壳激光窗口附加相移产生的原因:窗口本身光路长度不等、窗口材料的热和弹光效应引起的折射率和应变分布不均。用差分法计算了光波阵面附加相移的分布,结果表明,窗口参数的选择对光束位相分布影响较大。考虑热和弹光效应,依据远场光斑中心峰值的大小,得到较佳的窗口参数,减小附加相移对光束质量的影响。
2000, 12.
摘要:
用表面纹理化的热模型,分析了固体表面的熔化和重固化的物理过程,计算了在纹理化过程中的表面温度,穿透深度,熔化深度,相面移动速度等物理量,提出了Rayleight-Taylor不稳定性形成周期化结构的机理。
用表面纹理化的热模型,分析了固体表面的熔化和重固化的物理过程,计算了在纹理化过程中的表面温度,穿透深度,熔化深度,相面移动速度等物理量,提出了Rayleight-Taylor不稳定性形成周期化结构的机理。
2000, 12.
摘要:
介绍了采用X射线光电子谱(XPS)等技术研究脉冲激光沉积在Ni、Mo、C、NaCl(100)表面的Cu、Au原子团簇的电子状态;结合Cu2p3/2 X射线光电子谱峰和Cu L3M4,5M4,5俄歇跃迁分离了电子结合能的初态和终态贡献,得出了它们随Cu表面浓度变化的关系,并对之作出了解释。使用XPS、RBS、TEM三项技术研究了Au在NaCl(100)表面的生长过程,通过计算得出了在不同表面浓度下Au原子团簇的平均高度和表面覆盖率。
介绍了采用X射线光电子谱(XPS)等技术研究脉冲激光沉积在Ni、Mo、C、NaCl(100)表面的Cu、Au原子团簇的电子状态;结合Cu2p3/2 X射线光电子谱峰和Cu L3M4,5M4,5俄歇跃迁分离了电子结合能的初态和终态贡献,得出了它们随Cu表面浓度变化的关系,并对之作出了解释。使用XPS、RBS、TEM三项技术研究了Au在NaCl(100)表面的生长过程,通过计算得出了在不同表面浓度下Au原子团簇的平均高度和表面覆盖率。
2000, 12.
摘要:
计算了由于大气色散效应造成的信标光与发射主激光的实际天顶角之间的角间距,其中考虑了天气条件、地理位置、发射天顶角和信标波长等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发射天顶角和信标波长对信标偏离角间距的影响较大,而天气条件和地理位置的影响相对较小。发射天顶角越大,角间距越大。信标波长应尽量靠近发射光波长,同时,应优选波长大于发射光的信标。
计算了由于大气色散效应造成的信标光与发射主激光的实际天顶角之间的角间距,其中考虑了天气条件、地理位置、发射天顶角和信标波长等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发射天顶角和信标波长对信标偏离角间距的影响较大,而天气条件和地理位置的影响相对较小。发射天顶角越大,角间距越大。信标波长应尽量靠近发射光波长,同时,应优选波长大于发射光的信标。
2000, 12.
摘要:
对引导磁场大小对相对论返波管(RBWO)微波功率的影响进行了理论和实验研究。首先利用KARAT软件对RBWO进行了全电磁PIC数值模拟,发现当磁场降低时,TE模与TM01模的竞争导致微波功率降低,同时模拟中观察到“电子回旋共振吸收”现象,它是由于电子束与慢波结构中TM01模的基波相互作用的结果;然后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结果与数值模拟基本相符。
对引导磁场大小对相对论返波管(RBWO)微波功率的影响进行了理论和实验研究。首先利用KARAT软件对RBWO进行了全电磁PIC数值模拟,发现当磁场降低时,TE模与TM01模的竞争导致微波功率降低,同时模拟中观察到“电子回旋共振吸收”现象,它是由于电子束与慢波结构中TM01模的基波相互作用的结果;然后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结果与数值模拟基本相符。
2000, 12.
摘要:
介绍了基于电压积分方程的矩量法计算具有圆形截面多导体传输线电容的基本原理,给出了三例屏蔽单芯或多芯电缆电容参数的计算结果,计算结果显示SYVZ-9电缆相邻导线间存在电容耦合,不相邻导线间几乎无电容耦合。
介绍了基于电压积分方程的矩量法计算具有圆形截面多导体传输线电容的基本原理,给出了三例屏蔽单芯或多芯电缆电容参数的计算结果,计算结果显示SYVZ-9电缆相邻导线间存在电容耦合,不相邻导线间几乎无电容耦合。
2000, 12.
摘要:
为了实现高增益FEL,对其关键部件光阴极微波电子枪进行了优化设计,还就发射度补偿技术进行了较详细的考虑,并用PARMELA程序进行了粒子动力学的模拟,初步给出了为了降低初始电子束团横向发射度的的优化参数。
为了实现高增益FEL,对其关键部件光阴极微波电子枪进行了优化设计,还就发射度补偿技术进行了较详细的考虑,并用PARMELA程序进行了粒子动力学的模拟,初步给出了为了降低初始电子束团横向发射度的的优化参数。
2000, 12.
摘要:
运用时域有限差分(FDTD)方法,用数值方法研究了瞬态电磁场对开有多个孔洞的长方体的耦合规律。分别分析了不同极化方向、不同入射方向及不同带宽的瞬态电磁场的耦合效应。入射波极化方向与孔洞的短边平行时耦合入腔体的能量最多;相同振幅、不同上升前沿和带宽的入射波以窄带、快前沿耦合入的能量为多;多孔洞腔体内场衰减很快。
运用时域有限差分(FDTD)方法,用数值方法研究了瞬态电磁场对开有多个孔洞的长方体的耦合规律。分别分析了不同极化方向、不同入射方向及不同带宽的瞬态电磁场的耦合效应。入射波极化方向与孔洞的短边平行时耦合入腔体的能量最多;相同振幅、不同上升前沿和带宽的入射波以窄带、快前沿耦合入的能量为多;多孔洞腔体内场衰减很快。
2000, 12.
摘要:
光阴极注入器要求驱动激光器的激光时间抖动小、脉冲宽度窄、激光波长短和脉冲功率高。从原理和实验上介绍光阴极注入器的驱动激光器,包括连续波锁模振荡腔、时间同步,激光脉冲功率放大等;该激光器输出激光微脉冲宽度10ps,微脉冲时间抖动小于2ps,宏脉冲宽度2.5 μs, 峰值功率100kW, 已用于光阴极RF腔注入器实验,并获得了很好的结果。
光阴极注入器要求驱动激光器的激光时间抖动小、脉冲宽度窄、激光波长短和脉冲功率高。从原理和实验上介绍光阴极注入器的驱动激光器,包括连续波锁模振荡腔、时间同步,激光脉冲功率放大等;该激光器输出激光微脉冲宽度10ps,微脉冲时间抖动小于2ps,宏脉冲宽度2.5 μs, 峰值功率100kW, 已用于光阴极RF腔注入器实验,并获得了很好的结果。
2000, 12.
摘要:
报导了一种采用新型结构热阴极4+1/2腔微波电子枪的设计思想、束流动力学计算和调试结果。在微波功率3.2MW时,获得宏脉冲电流1A,电子束脉宽5μs,重复频率200Hz,平均束流功率1~ 2kW,束流稳定,工作比高达10-3。
报导了一种采用新型结构热阴极4+1/2腔微波电子枪的设计思想、束流动力学计算和调试结果。在微波功率3.2MW时,获得宏脉冲电流1A,电子束脉宽5μs,重复频率200Hz,平均束流功率1~ 2kW,束流稳定,工作比高达10-3。
2000, 12.
摘要:
以400MeV/u的238U91为例,用电子冷却模拟程序计算了冷却时间随冷却段长度、冷却段磁感应强度、磁场平行度、电子密度、电子束半径、电子温度的变化规律,并分析了影响冷却时间的因素,获得了电子冷却装置最优参数。
以400MeV/u的238U91为例,用电子冷却模拟程序计算了冷却时间随冷却段长度、冷却段磁感应强度、磁场平行度、电子密度、电子束半径、电子温度的变化规律,并分析了影响冷却时间的因素,获得了电子冷却装置最优参数。
2000, 12.
摘要:
束腔相互作用导致的束流崩溃不稳定性(BBU)将严重地恶化束品质,而加速腔横向阻抗反映了这种相互作用的强弱。用MAFIA程序对三种不同的感应加速的腔横向阻抗进行了模拟计算。计算结果与采用脉冲双线法测量的结果反映了相同的物理性质。
束腔相互作用导致的束流崩溃不稳定性(BBU)将严重地恶化束品质,而加速腔横向阻抗反映了这种相互作用的强弱。用MAFIA程序对三种不同的感应加速的腔横向阻抗进行了模拟计算。计算结果与采用脉冲双线法测量的结果反映了相同的物理性质。
2000, 12.
摘要:
简要叙述了HM-J16加速器的设计思想和设计特点。设计了一台采用射频功率反馈的射线能量范围为6~16MeV的双光子电子直线加速器。其最大辐射野为40cm×40cm,双光子剂量率均大于360cGy/(min×m)。
简要叙述了HM-J16加速器的设计思想和设计特点。设计了一台采用射频功率反馈的射线能量范围为6~16MeV的双光子电子直线加速器。其最大辐射野为40cm×40cm,双光子剂量率均大于360cGy/(min×m)。
2000, 12.
摘要:
分析了偏压法拉第筒测量强流脉冲离子束的原理和影响测量准确度的主要因素,研制了一种结构简单的偏压离子法拉第筒阵列,利用该装置测量了200kV小型强流脉冲离子束源的束流密度分布,束流中心密度最大值约为170A/cm2。
分析了偏压法拉第筒测量强流脉冲离子束的原理和影响测量准确度的主要因素,研制了一种结构简单的偏压离子法拉第筒阵列,利用该装置测量了200kV小型强流脉冲离子束源的束流密度分布,束流中心密度最大值约为170A/cm2。
2000, 12.
摘要:
给出了箍缩反射离子二极管中绝缘环厚度的选择原则,并从实验上给出了200kV箍缩反射离子二极管的绝缘环厚度对离子束和二极管电参数的影响,当绝缘环厚度为2~3mm时,二极管总电流峰值和离子束流峰值都较大,加速器系统工作状态较稳定。
给出了箍缩反射离子二极管中绝缘环厚度的选择原则,并从实验上给出了200kV箍缩反射离子二极管的绝缘环厚度对离子束和二极管电参数的影响,当绝缘环厚度为2~3mm时,二极管总电流峰值和离子束流峰值都较大,加速器系统工作状态较稳定。
2000, 12.
摘要:
在利用MAFIA程序计算得到的新B1聚束器腔体表面电流分布的基础上,提出了新B1聚束器的冷却方案,并计算了水流及水管表面的电流分布,得到了冷却所需要的流量。最后估计了由于工作温度的升高所引起的并联阻抗的减小及频率的漂移。
在利用MAFIA程序计算得到的新B1聚束器腔体表面电流分布的基础上,提出了新B1聚束器的冷却方案,并计算了水流及水管表面的电流分布,得到了冷却所需要的流量。最后估计了由于工作温度的升高所引起的并联阻抗的减小及频率的漂移。
2000, 12.
摘要:
提供一种解析方法来研究激光加热黑腔所产生的平面辐射场的不均匀度与平面靶大小和位置的关系,解析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进行了比较,两者的曲线形状基本一致,辐照不均匀度最小值的位置也是一致的。并用此方法给出了能产生有最小辐照不均匀度的平面辐射场的腔靶尺寸的范围。
提供一种解析方法来研究激光加热黑腔所产生的平面辐射场的不均匀度与平面靶大小和位置的关系,解析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进行了比较,两者的曲线形状基本一致,辐照不均匀度最小值的位置也是一致的。并用此方法给出了能产生有最小辐照不均匀度的平面辐射场的腔靶尺寸的范围。
2000, 12.
摘要:
基于标量衍射理论,在傅立叶光学基础上,推导出了谐波分离器衍射效率与其结构参量的关系式;系统地分析了制作误差对衍射效率的影响并进行了计算机模拟研究。
基于标量衍射理论,在傅立叶光学基础上,推导出了谐波分离器衍射效率与其结构参量的关系式;系统地分析了制作误差对衍射效率的影响并进行了计算机模拟研究。
2000, 12.
摘要:
透射光栅广泛应用于X光能谱测量,为获得定量的X光能谱,必须对透射光栅的衍射效率进行研究。首先在北京同步辐射源上对透射光栅的衍射效率在多个入射X光能量点进行了实验标定,获得了透射光栅衍射效率的实验结果。为模拟透射光栅衍射效率实验标定结果,发展了一个新的透射光栅衍射效率计算模型,该模型不同于国外已发展的矩形栅线模型和梯形栅线截面模型,而是假设透射光栅栅线具有准梯形截面。模型计算结果与实验标定结果符合很好。
透射光栅广泛应用于X光能谱测量,为获得定量的X光能谱,必须对透射光栅的衍射效率进行研究。首先在北京同步辐射源上对透射光栅的衍射效率在多个入射X光能量点进行了实验标定,获得了透射光栅衍射效率的实验结果。为模拟透射光栅衍射效率实验标定结果,发展了一个新的透射光栅衍射效率计算模型,该模型不同于国外已发展的矩形栅线模型和梯形栅线截面模型,而是假设透射光栅栅线具有准梯形截面。模型计算结果与实验标定结果符合很好。
2000, 12.
摘要:
介绍了高温等离子体中用滤波荧光法测量X射线能谱、用散射法测量X射线总剂量的原理,建立了X射线能谱、总剂量的数据处理方法,成功获得了实验结果,测点处总的辐照剂量不确定度为± 23%。
介绍了高温等离子体中用滤波荧光法测量X射线能谱、用散射法测量X射线总剂量的原理,建立了X射线能谱、总剂量的数据处理方法,成功获得了实验结果,测点处总的辐照剂量不确定度为± 23%。
2000, 12.
摘要:
介绍了Fresnel波带板编码成像原理,并设计出高空间分辨率的Fresnel波带板编码相机,用双孔可见光源对编码相机的成像进行了实验研究,表明该编码相机可以真实地还原源区的空间大小和形状。
介绍了Fresnel波带板编码成像原理,并设计出高空间分辨率的Fresnel波带板编码相机,用双孔可见光源对编码相机的成像进行了实验研究,表明该编码相机可以真实地还原源区的空间大小和形状。
2000, 12.
摘要:
研究了一步乳化法制备初始粒子的过程中相比及搅拌强度对初始粒子直径的影响,初步探讨了干凝胶炉内成球过程中,炉温、炉内气氛、压力等对聚苯乙烯(PS)空心微球产率及同心度的影响。以分子量为22万的聚苯乙烯制得了直径在70~550μm的初始粒子,经乙醇浸泡后,制得了含2%质量分数发泡剂的干凝胶粒子,并在Polymer-700干凝胶炉上制备出了外直径为400~900μm、壁厚为2~10μm、同心度≥95%的PS空心微球。
研究了一步乳化法制备初始粒子的过程中相比及搅拌强度对初始粒子直径的影响,初步探讨了干凝胶炉内成球过程中,炉温、炉内气氛、压力等对聚苯乙烯(PS)空心微球产率及同心度的影响。以分子量为22万的聚苯乙烯制得了直径在70~550μm的初始粒子,经乙醇浸泡后,制得了含2%质量分数发泡剂的干凝胶粒子,并在Polymer-700干凝胶炉上制备出了外直径为400~900μm、壁厚为2~10μm、同心度≥95%的PS空心微球。
2000, 12.
摘要:
在“星光II”装置上进行了相干Thomson散射实验。实验中以0.35μm激光为作用束,以0.53μm激光作为探针光束,散射光采用反射式收光系统配光谱仪、条纹相机和CCD记录,得到较高时间和空间分辨散射光谱,分析得出时间变化的激光等离子体参数和ui。
在“星光II”装置上进行了相干Thomson散射实验。实验中以0.35μm激光为作用束,以0.53μm激光作为探针光束,散射光采用反射式收光系统配光谱仪、条纹相机和CCD记录,得到较高时间和空间分辨散射光谱,分析得出时间变化的激光等离子体参数和u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