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6年  18卷  第11期

推荐文章
高功率微波
螺旋波纹波导模式分析
朱世秋, 王峨锋, 李宏福, 闫铁昌, 冯进军, 李浩, 刘迎辉
2006, 18.
摘要:
通过螺旋波纹波导的耦合波方程,考虑到波的左右旋转方向及波的前向和反向等因素,给出了波导中可能存在的所有模式,由耦合方程的特点和布拉格条件分析了各模式之间的关系,给出对应于螺旋波纹波导回旋行波管和螺旋波纹波导回旋返波管的模式耦合特点,并给出耦合关系和波导的模式耦合规则。结合螺旋波纹波导的色散方程,讨论了不同波纹周期和波纹起伏程度对模式耦合的影响:波纹周期的增大,使得电子注的加速电压变大;如果波纹周期太小,则工作模式线性变得很差。阐述了螺旋波纹波导回旋行波管克服模式竞争的机理。纹起伏程度较大,工作模式和非工作模式分离程度变大,对克服模式竞争比较有利。
强流相对论环形电子束自调制振荡研究
施永飞, 祝大军, 刘盛纲, 李正红
2006, 18.
摘要:
主要研究了强流相对论环形电子束在等位谐振腔内的非线性自调制振荡,用小信号理论分析了电子起振的条件,得出了电子起振的扰动频率。基于该理论分析,又提出了一种不外加磁场的新型高功率微波器件,该器件主要由一个圆柱谐振腔和一个同轴波导输出腔构成。用2.5维MAGIC粒子模拟软件对该非线性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了输入电压、电流对输出微波功率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这种结构中确实存在非线性不稳定性,自调制的扰动频率则由电子束的初始能量、电荷密度和电子束的半径以及谐振腔的空间结构给定。利用谐振腔长为4.7 cm、二极管电压为2.8 MV、电流为20 kA的电子束,可以得到频率为4.29 GHz、功率为6 GW的微波输出,束-波转换效率约为11%。
超宽谱微波急性辐照对大鼠外周血血象的影响
周舟, 张蕾, 郝玉通, 张彦文, 余争平
2006, 18.
摘要:
采用90 kV/m低剂量和180 kV/m高剂量超宽谱微波全身一次辐照大鼠10 min,于照后5个时相点取静脉血进行血常规参数测定。结果发现:低剂量微波辐照后0 h WBC总数就开始升高;高剂量微波辐照后0 h WBC总数明显升高,辐照后12和24 h,WBC总数下降,在188 h时WBC总数又显著升高。RBC,HGB,HCT和RDW-CV在两个剂量辐照后24 h内升高,至辐照后188 h,降至正常水平。红细胞的MCV,MCH在两个剂量的微波辐照后无显著变化。低剂量微波辐照后3,12,24 h,MCHC明显低于正常对照值,高剂量微波辐照后仅在照后24 h内MCHC明显低于正常对照值。在两个剂量辐照后,血小板总数显著高于正常对照值。辐照后24 h和188 h PDW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值;MPV,P-LCR在两个剂量辐照后188 h显著低于正常对照值。实验结果表明:低剂量和高剂量的微波辐照均可造成机体类似急性炎症性反应,对红细胞形态和功能影响较小,可使骨髓生成和释放红细胞及血小板增加。
输入输出共轴的三弯曲型TM01-TE11模式转换器
袁成卫, 钟辉煌, 钱宝良
2006, 18.
摘要:
通过采用相位重匹配技术,设计了一种输入输出共轴的三弯曲型TM01-TE11模式转换器,该转换器由三段常曲率弯曲波导和两段直波导组成。用模式耦合理论建立了该类模式转换器的数值计算和优化设计方法,并设计了一个中心频率为7.0 GHz的模式转换器。该转换器的TM01-TE11转换效率在中心频率上大于99%,在6.5~7.5 GHz的频率范围内大于90%。应用时域有限差分法和有限元方法对所设计的模式转换器进行了仿真,仿真结果验证了设计理论和设计结果。
高功率电磁脉冲对砷化镓金属半导体场效应管的影响
张寒峭, 黄卡玛
2006, 18.
摘要:
采用时域有限差分方法,通过求解麦克斯韦方程、热传导方程和载流子方程,模拟了在电磁脉冲辐射下,场效应管器件温度和端口散射参数的变化过程。研究了不同幅度脉冲序列和上升沿不同的脉冲对砷化镓金属半导体场效应管的影响,对比了各种不同脉冲作用下场效应管性能的变化规律。该方法克服了传统电路模型无法模拟电磁波与器件内部活动粒子作用过程的缺点,可以直接模拟器件温度和散射参数在高功率电磁脉冲辐射下的时域变化过程。
紧凑型L波段同轴相对论返波振荡器的粒子模拟
牛洪昌, 钱宝良
2006, 18.
摘要:
设计了紧凑型L波段同轴相对论返波振荡器,通过粒子模拟研究了L波段同轴相对论返波振荡器相互作用的物理过程,并对器件的电磁结构进行了优化和改进。分析表明,采用同轴慢波结构可以在较低的外加磁场下实现L波段返波振荡器的微波输出,同时可以大大减小微波器件的径向尺寸。这是因为同轴慢波结构的TM01模式有类似于TEM模的性质,没有截止频率,但纵向电场不为零,电子束能够与它发生强相互作用过程。粒子模拟优化结果表明,在器件半径仅为4.0 cm,电子束能量240 keV,电子束流1.8 kA,导引磁场仅为0.75 T时,返波振荡器可以在频率1.60 GHz处获得较大功率的微波输出, 平均峰值功率达140 MW,平均峰值功率效率约为32%。
伪随机编码超宽带短脉冲的探测能力研究
祝忠明, 王绪本, 张双狮
2006, 18.
摘要:
为进行弱信号检测,研究在脉冲雷达中获得大信号时间宽度与信号带宽积的方法,利用伪随机编码方法调制超宽带短脉冲,可以在保持子脉冲信号带宽的情况下,以低功率发射长脉冲串类噪声信号,而提高信号的能量,提高探测距离。通过仿真实验得出,利用伪随机编码技术可以使超宽带信号具有更强的探测能力,可以在回波信号功率水平远远小于噪声水平(如信噪比5%)的情况下实现对探测目标的高保真成像。
新型高功率径向强流速调管振荡器
李少甫, 杨中海
2006, 18.
摘要:
提出了一种新结构的高功率径向强流速调管振荡器,该器件利用折叠式同轴谐振腔的微波场与接近空间电荷限制电流的径向电子束强烈相互作用产生高功率微波。首先对这种器件的实现机理进行了初步的分析,提出了有间隙电压情况时的径向同轴间隙的空间电荷限制电流1维近似估计模型。分析表明:对于电子束直流接近但小于直流空间限制电流的径向速调管,当有调制间隙电压时,空间限制电流要小于无调制间隙电压情况下的直流空间限制电流,径向强流电子束电流接近和超过空间电荷限制电流时会出现强烈的调制。然后用PIC程序对其特性进行了粒子模拟,在二极管输入电压500 kV、电子束电流为30 kA条件下,最终得到了峰值功率6 GW、频率1.3 GHz的微波输出。
8 mm二次谐波回旋速调管谐振腔设计研究
雷朝军, 喻胜
2006, 18.
摘要:
结合回旋速调管研究的相关理论,考虑到高次谐波工作时带来的模式竞争,以及注-波互作用的耦合关系,讨论了在半径、腔长、杂模抑制以及腔内媒质涂层的介电参量等诸多因数影响的情况下,如何设计二次谐波回旋速调管谐振腔的问题。结合设计方法建模,优化设计出了5个适于8 mm二次谐波工作的谐振腔,通过漂移段连接成两种高频结构,其中一种结构在注-波互作用非线性模拟中取得了251 kW的输出功率,电子效率 23.9%,增益 27.2 dB,3 dB带宽大于0.4%;另一种结构初步取得了246 kW的输出功率,其它参数正在测试之中。
高功率激光与光学
气固化学反应体系产生单重态氧的初步实验研究
李庆伟, 陈方, 赵伟力, 徐明秀, 房本杰, 张岳龙, 金玉奇, 桑凤亭
2006, 18.
摘要:
介绍了一种新的产生单重态氧(O2(1△g)的气固化学反应体系,即在固定床式反应器中采用固体过氧化钠粉末与氯气(Na2O2/Cl2)进行反应的气固化学反应体系。实验分别通过用对近红外敏感的光谱仪和锗探头监测了反应产生的(O2(1△g)的发射光谱和1 270 nm的光信号,同时通过数据采集系统监测了反应池固体反应层和测试池中气体的温度的变化曲线。实验测得了(O2(1△g)在1 270 nm附近的特征发射光谱,此光谱表明该体系是一个很好的产生(O2(1△g)的体系,同时,实验现象表明该反应是强放热反应。
COIL低温真空吸附床结构的改进
夏良志, 王金渠, 桑凤亭, 赵素琴, 李永钊, 耿自才, 初荣清, 顾胜雄
2006, 18.
摘要:
压力恢复系统是氧碘化学激光器的重要组成部分。采用低温真空吸附系统作为氧碘化学激光器的压力恢复系统,吸附床的吸附性能决定着低温真空吸附系统的压力恢复性能。通过改变液氮在传热过程中的流动状态,改善液氮与吸附床之间的热交换效率。对两种不同结构吸附床的传热系数进行了计算及实验验证,结果表明:当液氮在传热过程中的流动状态由环状流变为泡状流时,可以很好地改善液氮与吸附床的传热效率。改进后的液氮与吸附床的传热系数提高了2.2倍,提高了吸附床的吸附性能。
激光雷达大气湍流测量方法研究
戴阳, 林兆祥, 张文艳, 程学武, 李发泉, 宋述燕, 龚顺生
2006, 18.
摘要:
报道了一种用激光雷达方法测量大气湍流的技术,利用发射激光束在空间所需位置产生一个聚焦光斑,通过此光斑处的大气分子瑞利散射机制形成一个空间的人造散射光源,接收系统对此光源的散射光进行探测,测量出从地面到此空间散射光源之间的大气湍流参数。给出了对武汉上空大气湍流测量的初步结果。得到了不同高度层的大气相干长度随时间的变化特性、平均值和起伏均方差,并对实验测量和模型计算的大气折射率结构常数在相应高度段的积分值进行了比较,二者积分值都在10-12量级,得到的结果基本相符。这种测量方法的实现,为测量空间不同方位、不同距离的大气湍流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段。
双边缘技术多普勒测风激光雷达标准具的优化
夏海云, 孙东松, 沈法华, 董晶晶
2006, 18.
摘要:
优化了基于双边缘技术的直接测风多普勒激光雷达中F-P标准具的工作参数。确定激光谱宽后,选择适当的F-P标准具自由谱间距,可正确消除瑞利背景噪声的影响。分析了标准具镜面缺陷、非严格平行和入射光束发散角对其透过率曲线的影响。将标准具透过率函数表达为唯一系统参数,即反射精细度的函数;通过计算散粒噪声极限时的相对测量误差,可确定最优反射精细度以及激光频率相对标准具透过率中心频率的最佳偏置;由最优反射精细度可得到入射到标准具光束的最大发散角和标准具的最小通光口径。
运动涡旋脉冲引起的光学畸变
陈勇, 金钢
2006, 18.
摘要:
主要研究了气动噪声对光传输和成像的影响。流场求解采用法福尔平均N-S方程,并分别利用基于MUSCL格式的AUSMPW+分裂和二阶中心格式对流通量和粘性通量进行离散处理;用四步四阶Runge-Kutta格式对方程进行时间推进求解,采用J-B两方程模型并经Sarkar方法进行可压缩修正后用于湍流的数值模拟。采用基于光学传递函数的物理光学方法分析平均流动和湍流对光质的影响。研究表明:涡脉冲在运动过程中会引起光束沿涡脉冲运动方向产生较大的整体偏折,偏折幅度随时间而变,最大偏折幅度可以达到1.7 μrad;在与涡脉冲运动的垂直方向,整体偏折基本可以忽略不记。在涡脉冲横穿光束的过程中,平均流动会导致焦平面光强峰值有两次下降,平均流动对光强重新分布的影响比湍流脉动影响更强。涡脉冲在运动过程中,先导致光束能量在与涡脉冲运动垂直的方向上扩散,随后使之在涡脉冲运动方向上向外转移。因能量向外扩散,导致Strehl比在0.9 s时刻降低到0.60左右。
两种方法实现对掺镱光纤放大器的相位校正
侯静, 肖瑞, 刘泽金, 姜宗福
2006, 18.
摘要:
在光纤激光器阵列的相干合成技术中,主振荡并联放大器(MOPA)方案最关键的技术是对光纤放大器进行相位控制与校正。本文用两种方法分别对掺镱光纤放大器进行了相位控制与校正。一种是爬山法,通过自动寻优的方式不断改变相位调制器控制电压,使系统输出保持在干涉最强处;另一种是外差法,通过实时探测和校正光路中相位的变化,确保输出光束的相位一致。实验系统中主振荡激光器的波长为1 083 nm,输出功率0~100 mW连续可调。光纤相位调制器是铌酸锂相位调制器。光纤放大器输出功率0~1 W连续可调,整个光路为全保偏光路。爬山法系统的工作频率为100 kHz,控制精度为λ/10;外差法系统的移频量为40 MHz,精度优于λ/20。在两类闭环控制过程中,铌酸锂相位控制器都很好地实现了光纤放大器的相位校正。该工作为实现光纤激光器阵列的相干合成打下实验基础。
干涉测量系统中杂散条纹影响的抑制
徐建程, 石琦凯, 柴立群, 邓燕, 许乔
2006, 18.
摘要:
为了抑制杂散条纹的影响,提出了一种简单实用的单幅三表面干涉条纹傅里叶分析法,它根据三表面干涉时各个表面干涉的条纹调制度不同,从三表面干涉图的频谱中提取测试面的频谱,从而准确地恢复测试面的面形。模拟结果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准确度可以达到l/1 000。实验表明:单幅三表面干涉条纹傅里叶分析法得到的面形形状与波长调谐时域傅里叶变化法和涂消光漆法得到的结果基本一致,PV值和RMS值与波长调谐时域傅里叶变化法相差分别为0.001l和0.004l,与涂消光漆法相差分别为0.042l和0.019l。通过7次单幅三表面干涉条纹傅里叶分析法测量,得到PV和RMS值的重复性分别为0.007 8l和0.002 6l。
条纹法提高成像分辨率的实验研究
彭仁军, 吴健, 邓蓉
2006, 18.
摘要:
对利用条纹场照射目标以提高成像分辨率的方法进行了实验研究。条纹法提高成像分辨率的基本思想是,采用余弦条纹场照射目标,光学系统截止频率外的一部分高频分量将通过光学系统,通过对用多幅同频条纹场照射目标所获得的图像序列进行综合处理,可以获得超分辨率的图像。实验采用激光形成的干涉条纹场照射目标,共采用10幅余弦条纹场,各幅条纹场之间依次有1/10个周期的平移,对这10幅条纹场照射目标时所拍摄的图像进行综合处理,获得了分辨率提高的图像。实验结果证明了利用干涉条纹场照射目标获得超分辨率像这一方法的可行性。
被动谐波锁模掺Yb3+光纤环形激光器
林宏奂, 隋展, 王建军, 李明中
2006, 18.
摘要:
利用光纤的非线性偏振旋转效应产生可饱和吸收体的锁模机制,从掺Yb3+光纤环形激光器中得到稳定高阶谐波锁模光脉冲。理论分析了工作于正色散区的掺Yb3+光纤环形激光器的特性。实验中观测到了掺Yb3+光纤环形激光器3种不同演化方式产生高阶锁模光脉冲。4阶谐波锁模脉冲(107.2 MHz重复频率)经过1 m长高掺杂Yb3+光纤放大器放大后产生了平均功率100 mW,脉宽22.8 ps的脉冲,最后经过光栅压缩得到了平均输出功率20 mW,脉宽307 fs,脉冲中心波长1 051.2 nm,带宽13.76 nm的激光。
激光辐照转动充压圆柱壳体热力学效应
丁升, 王建国, 刘峰, 束庆邦, 王玉恒
2006, 18.
摘要:
采用有限元计算方法对激光辐照下转动充压壳体的热力学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数值计算,获得了激光辐照下转动内压圆柱壳壁上的温升、应力、应变、位移分布等物理图像,为进一步分析转动充压圆柱壳体在激光辐照下的破坏与失效奠定了基础。提出的解决数值计算中移动热流载荷问题的双时间步长法,可以有效提高计算效率,同时提高计算精度。研究结果表明:对于给定的壳体结构,其损伤阈值时间主要取决于靶面激光强度与壳体旋转频率;在辐照过程中,损伤最先出现在最初受激光辐照的区域。
激光大气闪烁的高频谱特性
朱文越, 马晓珊, 饶瑞中
2006, 18.
摘要:
采用三波长闪烁仪进行了大气边界层的光传输实验,结果表明:在相同的传播条件下,非平面波激光大气闪烁功率谱的高频部分与波长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功率谱无标度区间的斜率即标度指数是一个与湍流强度、波长等因素有关的函数,在满足弱起伏的条件下,标度指数一般与波长呈负相关,波长愈长则标度指数愈小,频谱下降的趋势愈快;波长愈短则标度指数愈大,频谱下降的趋势愈慢。
固体热容激光器与热稳态固体激光器温度场和应力场的比较研究
申永明, 张耀飞, 侯天晋, 陈德章, 卿光弼
2006, 18.
摘要:
建立了3维温度场及应力场模型,并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对Nd:YAG作为激活介质的固体热容激光器与热稳态固体激光器进行了对比研究。激光二极管阵列距离晶体3.5 mm,阵列功率2×4.2 kW,bar间隔0.4 mm,每bar发光面积为1 μm×5 mm,频率100 Hz,脉宽100 μs,Nd:YAG晶体初始温度20 ℃,冷却水温20 ℃。计算结果表明:热容模式激光介质的表面温度高于中心温度,稳态模式刚好相反, 稳态模式温差极值(19.8 ℃)是热容模式(6.4 ℃)的3.1倍,温度梯度极值(11.9 ℃/mm)是热容模式(2.46 ℃/mm)的4.8倍,热流密度极值(0.136 W/mm2)是热容模式(0.021 W/mm2))的6.4倍;稳态模式激光介质的表面出现张应力,中心出现压应力,热容模式则刚好相反,稳态模式压应力极值(18.27 MPa)是热容模式(12.1 MPa)的1.5倍,张应力极值(38.39 MPa)是热容模式(10.3 MPa)的3.9倍。由于晶体可以承受的压应力的破坏阈值远高于张应力,所以热容模式的固体激光器比稳态模式的固体激光器可以工作在更高的泵浦功率水平上。
激光单脉冲冲量的扭摆测量方法
金星, 洪延姬, 陈景鹏, 方娟, 黄龙呈
2006, 18.
摘要:
激光脉冲作用于工质,使工质烧蚀反喷,产生微小冲量。研究了扭摆微小冲量测量方法,提出了在激光烧蚀反喷作用力下扭摆的运动方程,激光单脉冲作用下冲量所满足的积分方程。进一步通过积分方程的离散化方法,提出了激光单脉冲冲量的计算方法,并且进行了精度分析。为采用扭摆测量激光单脉冲冲量,提供了工程测量和计算方法。
ICF与激光等离子体
相位调制边带失衡问题研究
李锋, 王建军, 纪帆, 顾春, 郑欢, 高昆, 隋展, 李明中, 许立新, 明海
2006, 18.
摘要:
高功率激光系统中一般利用相位调制器对单纵模激光进行频谱展宽以避免受激布里渊散射,当后继系统中的滤波器存在中心波长偏差时,则会导致相位调制产生的边带失衡,使光信号出现较为严重的高频起伏。基于前端系统模拟平台对此问题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滤波后的高频起伏随滤波器带宽变窄和中心波长偏差增大而加剧。分析表明0.2 nm带宽的滤波器出现0.05 nm左右的波长偏差时,将引起24.3%左右的顶部起伏。实验中根据分析将滤波器带宽从0.2 nm加大到0.4 nm,成功将脉冲顶部起伏从25.2%减小到了4.4%,对前端系统的研制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金锥对靶背向超热电子分布的影响
熊俊, 王琛, 方智恒, 王瑞荣, 王世绩
2006, 18.
摘要:
采用20 TW啁啾脉冲放大的ps激光辐照金锥靶和平面靶,对靶背向产生的超热电子角分布和能谱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金锥对超热电子的产生具有重要的影响。与平面靶情况相比,锥形靶靶背向产生的超热电子数量增加,电子能量为2.0~2.5 MeV的超热电子数目有大幅度增长;锥形靶背向超热电子的空间发散角大于平面靶,这是由于啁啾脉冲放大激光所固有的较高脉冲前沿产生的预等离子体造成的影响。
二元混合燃料在靶丸内壁形成均匀液体层的数学模型
王金山, 朱玉群, 江超
2006, 18.
摘要:
提出了一个数学模型,描述了二元混合燃料H-D和D-T在ICF低温靶丸内壁形成均匀液体层时,远端场的温度梯度和工作温度间的关系。在靶竖直方向施加一个温度梯度后,模型显示将在气液界面产生一个垂直向上的张力梯度,它将液体从靶丸底部拉到上部,适当的张力梯度抵消了重力对液层的作用,在靶丸的内壁形成了均匀的液体层。通过运用ANSYS软件对靶丸的导热情况进行了有限元分析,模型计算结果与Kim的实验数据吻合得较好,温度梯度的变化趋势也是相似的。
光学元件的表面划痕及其对入射激光的调制作用
杨浩, 冯国英, 韩敬华, 王超, 苏娟, 许乔, 朱启华
2006, 18.
摘要:
对光学元件表面划痕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并将它们分为单划痕、双划痕和多划痕三类,采用时域有限差分方法,以加工过程中常见的直径为二分之一波长的半圆形划痕为基本研究对象,数值模拟了位于光学元件前后表面的多条划痕附近的空间光强分布,总结了在不同划痕条数下光强最大值随着划痕间距变化的曲线图。结果表明:位于光学元件后表面的划痕比位于前表面时更加容易引起光学损伤;在多条划痕情况下,空间光强最大值随着划痕间距的增大呈周期性变化,并随着划痕间距的不断增大而趋于一稳定数值。
炉内成球法制备PVA涂层理论模拟研究
张占文, 漆小波, 唐永建, 李波, 王朝阳, 黄勇
2006, 18.
摘要:
根据炉内成球法制备PVA涂层原理,建立了炉内成球法在PS微球表面制备PVA涂层的数学模型,并利用数值方法进行了求解,研究了初始PS壁厚和直径、载气种类、炉内温度、PVA含量等实验条件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包裹PS微球的PVA水溶液复合微球在下落过程中速度迅速增加,短时间内达到最大值后又逐渐降低;复合微球的PVA水溶液涂层厚度逐渐减少,微球表观密度降低;炉内温度较低时,PVA涂层不易烘干;空气和纯Ar做炉内气氛时,微球烘干时间延长,而在He和Ar混合气体中,随着He含量增加,微球烘干时间缩短;小直径PS微球及高含量PVA溶液有利于制备厚的PVA涂层。
MF气凝胶的制备和结构表征
张勇, 任洪波, 徐嘉靖, 杜凯, 张林, 修鹏
2006, 18.
摘要:
以三聚氰胺(M)和甲醛(F)为原料,经溶胶-凝胶和超临界干燥工艺制备出密度156.82 mg/cm3的MF气凝胶。通过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及比表面测定仪(BET)等测试手段研究了其结构和性能。XRD结果表明MF气凝胶是一种非晶材料;TEM和SEM结果表明MF气凝胶所有孔孔径均在10 nm左右;孔径分布及比表面积测试仪测得该气凝胶具有很高的比表面积(1 015.98 m2/g),孔径大小主要为5~30 nm。所得MF气凝胶是一种具有nm量级3维网络结构的轻质多孔材料,有望在ICF实验靶中得到应用。
大型ICF实验物理诊断系统的集中控制设计
陆俊峰, 杨存榜, 丁永坤, 陈鸣, 阴泽杰
2006, 18.
摘要:
大型惯性约束聚变(ICF)实验中需要配备精密的物理诊断集中控制系统,以保证实验能够安全、高效地进行。针对国内正在建设的ICF大型激光装置,提出了一个完整的物理诊断集中控制系统构建框架。该ICF的物理诊断集中控制系统分两个层次。上层是管理控制层,由大型计算机组建的工作站和服务器构成,提供集中式操作控制、状态报告、数据采集、管理、处理和集中显示。下层是由大量嵌入式处理器构成的实时控制层,它直接面对装置各部分的控制点,由上层管理系统来协调下层每个处理器工作。采用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技术为该系统设计了两个子控制系统:在FPGA上为指令同步系统实现了一个高性能的嵌入式片上系统平台;利用FPGA将同步触发信号系统整合到PXI系统中实现集中控制。
高功率激光装置中局部波前畸变的非线性传输
刘红婕, 景峰, 左言磊, 魏晓峰, 胡东霞, 彭志涛, 李强, 周维, 张昆, 姜蕾, 李志军, 左明
2006, 18.
摘要:
根据高功率激光装置中强激光束传输的特点,建立了描述光束通过光学元件时引入的局部波前畸变模型,并利用纹波传输的线性化处理方法,研究了带有局部波前畸变的高强度光束的传输规律。以一个连续的非增益激光介质为例,用该模型进行数值模拟,给出了不同空间尺度的局部波前畸变的频谱分布、不同空间频率的纹波引起的振幅非线性增长曲线、不同B积分的非线性增益随光束传输距离的变化曲线,光束振幅非线性增益达到最大时光束的传输距离和标准传输距离不同时由局部波前畸变引入的振幅分布。研究表明为了防止光学元件损坏,应避免光学元件表面出现半径为0.5~2.0 mm的局部瑕疵。
加速器技术
基于RBF神经网络的强流LIA故障诊断与性能评价技术
杨兴林, 王华岑, 陈楠, 戴文华, 李劲
2006, 18.
摘要:
用于流体动力学诊断的强流LIA是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其性能预测和评估是十分困难的。针对强流LIA大量的单次快脉冲非平稳信号,提出基于小波包分析与RBF神经网络技术相结合实现故障智能诊断和性能评价的方法。该方法以强流LIA高维信号的小波包结点能量提取的特征向量来表征信号平顶、脉宽以及暂态特性。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神龙一号”加速器腔电压及注入器出口束流故障诊断与性能评价原型系统,该系统不仅可进行故障诊断和性能评价,还可探测到加速器运行参数的变化趋势,为加速器的精细维护提供预测信息。
采用对数比处理技术的同步光位置测量系统
林顺富, 孙葆根, 高辉, 卢平
2006, 18.
摘要:
对于双丝型同步光位置检测器,对数比处理技术较差比和处理技术具有更宽的线性范围和动态范围。利用美国BB公司的高精度对数运算放大器LOG112实现电流电压转换,研制了一种采用对数比处理技术的同步光位置测量系统,垂直方向光位置测量分辨率约为1 μm,线性范围大于±3 mm。与合肥同步辐射光源原有同步光位置测量系统相比,具有较高的性价比。
粒子束技术
超短激光诱导金属薄膜后向层裂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刘璇, 周伟民, 赵丽杰, 张亚非
2006, 18.
摘要:
采用结合双温模型的分子动力学方法详尽描述了应力约束区域内部金属薄膜后向层裂的动力学过程。与辐照表面在激光加热作用下机械稳定性受到强烈影响而发生的前向喷射不同,后向层裂是冷材料的断裂。分析了层裂机制,得出靶材是在卸载波及被反射的压力波的共同作用下发生层裂;探讨了激光诱导压力波的传播规律,预测了不同靶厚下的层裂厚度及其对层裂开始时间的影响。
氢气放电源打靶的较完整新谱系实验测量
王大伦, 秦建国, 赖财锋, 励义俊, 李兵, 刘荣
2006, 18.
摘要:
为了能够实现明确和清晰地同时测出氢气放电源打靶的较完整新谱系,使用氢气放电中的电子和X射线等直接打靶,在衍射角和测量角均为45°时,测量氢气放电源打靶的较完整新谱系。实验同时测到了3组6条氢气放电源打靶的新谱系,它们是:(2.25±0.07)和(2.56±0.08) keV;(3.25±0.10)和(3.62±0.11) keV;(4.42±0.13)和(4.79±0.15) keV。这6条新谱线表征了未知粒子的能级特性,是未知粒子存在的标志。未知粒子在靶中能储存一年以上,测得的未知粒子能级谱线能量为keV量级,氢气放电源中粒子为已知粒子,据此可以认为未知粒子是一种新原子态氢原子。
超窄带和梳状多通道光子晶体滤波器设计
郑慧茹, 周骏, 薛春华, 赵峰
2006, 18.
摘要:
设计了一种因掺杂而具有超窄带滤波特性的光子晶体滤波器和一种复周期结构的梳状多通道光子晶体滤波器。在两种均匀介质交替分布的周期结构中间插入一层折射率不同的介质膜后,通过传输矩阵法的数值计算,发现采用前后不对称的周期结构并调节参数,可以在1 550 nm处找到一个透射率接近100%的极窄的透过峰,因而可得到一种超窄带光子晶体滤波器。另外,在以高低两种折射率的介质交替分布,并以两种单独的单元周期合并组成一个复周期,然后进行周期重复构成的光子晶体中,利用通道数等于复周期数减1的规律,并配合各层厚度的调节,设计出在1 550 nm附近梳状8通道和16通道的光子晶体滤波器,各通道透过峰的透射率均接近100%,由此设计出一种梳状多通道光子晶体滤波器。
脉冲功率技术
激光触发SF6-N2混合气体开关的数值模拟
王刚华, 王文斗, 李洪涛, 林其文
2006, 18.
摘要:
在气体放电物理的基础上,对SF6和N2采用双光子电离模型,对碳氢化合物的光电离采用3能级模型,并考虑了混合气体的热电离和激光对气体的欧姆加热作用,建立了激光触发SF6-N2混合气体开关的数值模型,模拟了激光触发SF6-N2混合气体多级间隙开关实验。激光触发延迟时间的计算值与实验结果符合较好。理论计算表明:激光触发SF6-N2混合气体间隙开关的延迟时间随SF6含量的增加呈上升趋势,而随激光脉冲能量、充气压力等的上升呈下降趋势。
高功率多脉冲调制器研究
刘金亮, 殷毅, 杨建华, 陈冬群, 冯加怀, 周相, 叶兵
2006, 18.
摘要:
研制了能产生多脉冲的高功率脉冲调制器,该调制器由初级储能系统、带绕式变压器、水介质Blumlein线和场发射二极管组成。在场发射二极管上获得3个峰值功率大于20 GW,半高脉宽约60 ns,脉冲间隔约15 ms,电压约400 kV的高功率电脉冲。理论计算、模拟计算与实验结果基本一致。分析表明主开关恢复时间是影响调制器输出脉冲时间间隔的主要因素。
间接馈电柱-锥级联爆磁压缩发生器数值模拟
王玉芝, 王贵荣, 董志伟
2006, 18.
摘要:
为了研究间接馈电、两级级联柱-锥构型的爆磁压缩发生器的物理特性,发展了描述爆磁压缩物理过程的2维爆轰磁流体力学程序——MFCG(Ⅴ),并用其分析、计算了一系列模型。通过将计算结果与柱-柱构型的结果进行比较,表明了柱-锥构型更有利于功率放大:在同样的输出电流条件下,不仅爆磁压缩的时间缩短,而且输出功率也相应地增加。MFCG(Ⅴ)程序的建立以及相应的数值模拟结果有助于加深对柱-锥构型的爆磁压缩发生器物理过程的认识,并为实验设计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