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双指数脉冲电流发生器的电路仿真计算

吴撼宇 张信军 罗维熙 张少国

李春林, 毛晓惠, 李青, 等. HL-3装置电子回旋长脉冲高压电源及控制系统研制[J].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25, 37: 035021. doi: 10.11884/HPLPB202537.240303
引用本文: 吴撼宇, 张信军, 罗维熙, 等. 双指数脉冲电流发生器的电路仿真计算[J].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16, 28: 045010. doi: 10.11884/HPLPB201628.125010
Li Chunlin, Mao Xiaohui, Li Qing, et al. Development of controller and control system for HL-3 device’s electronic cyclotron long-pulse high-voltage power supply module[J]. High Power Laser and Particle Beams, 2025, 37: 035021. doi: 10.11884/HPLPB202537.240303
Citation: Wu Hanyu, Zhang Xinjun, Luo Weixi, et al. Circuit simulation of double-exponent pulse current generator[J]. High Power Laser and Particle Beams, 2016, 28: 045010. doi: 10.11884/HPLPB201628.125010

双指数脉冲电流发生器的电路仿真计算

doi: 10.11884/HPLPB201628.125010
详细信息
    通讯作者:

    吴撼宇

Circuit simulation of double-exponent pulse current generator

  • 摘要: 双指数脉冲电流发生器可用于电子系统端口传导耦合实验,主要用于研究电磁敏感器件的电磁脉冲效应的损伤规律。根据实验要求,该发生器能够输出前沿10 ns、脉宽100 ns、电流幅值3 kA的双指数脉冲电流。建立了该发生器的电路模型,并对杂散电容和电感对输出电流波形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模拟计算表明,电流信号的过冲现象和后沿叠加干扰信号的原因可能是电阻负载自身存在的杂散电容和测量电流的线圈附近的杂散电容和电感的共同作用导致的。经过理论计算,如果在测量线圈附近添加适当的滤波设备或者用无损同轴电缆引出电流,能够明显地抑制过冲和干扰。
  • 托卡马克装置是一种对等离子体物理机制及其特性进行研究的重要装置。中国环流三号(HL-3)己实现了1 MA等离子体高约束模电流放电实验,随着物理实验的深入,电子回旋(ECRH)加热系统将开展高参数、长脉冲物理研究[1-4]。阴极高压电源为回旋管提供能量[5-8],要求电源满足80 kV/50 A/100 s的输出能力。HL-3装置现有高压电源的能量来源于300 MV·A脉冲发电机组,输出电压频率为70~110 Hz,脉宽为10 s。电源模块运行脉宽5 s,采用自然冷却方式。基于以上因素,现有高压电源系统无法满足高参数物理、长脉冲物理实验需求。为满足ECRH加热系统的需求,采用国家电网6 kV供电及脉冲阶梯调制(PSM)技术设计了一套新型高压电源[9-11]。与HL-3现有高压电源相比,电网供电时,模块充电过程会产生较大浪涌电流冲击造成交流侧开关过流无法正常工作。同时,电网稳态供电相比脉冲发电机组脉冲供电,增加了电源运行风险。针对本套电网供电高压电源,本文提出采用在模块中设计软启电路并在模块中增加控制及监测点来解决电源浪涌影响及运行风险,文中简要介绍了开关电源的设计,重点针对模块的控制、监测需求设计了模块控制器;同时,采用微控制器与可编程逻辑门阵列设计了电源控制系统,并根据控制、监测多输入/输出端口的需求,采用IIC总线扩展IO方式完成电源的软启控制及状态监测,减少可编程逻辑门阵列及数据传输链路。通过假负载测试,验证了电源及控制系统的性能。

    电子回旋高压电源主回路设计如图1所示,电源由6 kV国家电网提供输入功率,整个电源系统由交流输入接触柜、三个高压单元、控制系统等组成,其中每个高压单元包括一台三相多绕组变压器及42个开关电源模块,每台变压器副边引出42个绕组为开关电源模块供电。电源根据设定电压计算需要投入的整流模块数量,然后依次延时交错控制模块内部IGBT的导通,建立高压,并根据设定的电压值与输出电压值实时调整模块投入数目实现电源80 kV/100 s范围调节,满足电子回旋加热系统实验需求。

    图  1  电源主回路结构
    Figure  1.  Main circuit structure of high voltage power supply

    开关电源模块主回路如图2所示,主要包括软启回路、整流桥、IGBT开关、扼流电感、直流支撑电容、能量泄放回路、续流二极管等组成,支持脉冲发电机供电及电网供电。脉冲发电机组供电时,C、T接线端与多绕组变压器副边绕组相连;电网供电时,R、T接线端与多绕组变压器副边相连,通过远程/手动控制软启开关KM1对模块整流滤波电容进行充电,根据直流支撑电容电压的阈值检测实现KM2开关的闭合,完成模块软启控制,减小模块充电过程浪涌电流冲击的影响。扼流电感L的主要作用是抑制输出电流的快速变化。

    图  2  开关电源模块主回路
    Figure  2.  Main circuit of switch power supply module

    为了能够满足电网及脉冲发电机组供电时模块的控制及保护等需求,模块控制器设计如图3所示,模块通过5根光纤信号实现模块的控制与状态监测,分别为kfault(综合故障),kigbt(IGBT开关),reset(模块复位),softEn(软启使能),chargeC(模块充电完成)。

    图  3  开关电源模块控制器
    Figure  3.  Switch power supply module controller

    直流电压采用取样电阻方法获得、电流采用霍尔电流传感器方法获得,经过比较器(LM293DR)与设定的阈值完成过压、充电完成、过流判断。交流电流信号来源于电流互感器,经过整流桥(BS6)整流及滤波后与比较器设定的阈值完成交流过流判断。通过判断安装在模块绝缘基板上的温度开关的节点状态实现过温判断。过压、过流、过温、充电完成等开关量信号的时间控制通过改变比较器的反馈电阻阻值进行调整,由比较器的迟滞效应功能实现。开关量信号及IGBT故障信号一方面经过达林顿管(NCV1413)反相处理,送给LED指示板电路进行显示;另一方面,将故障信号经过二极管LMDL914搭建的“或逻辑”处理得到kfault信号。

    软启控制模块具有手动/远程两种控制方式,由两个HF115F继电器模块实现。无交流过流信号且有软启控制信号时,KM1 relay常开触点闭合,接入220 V交流电信号控制KM1软启开关。检测到充电完成信号且无交流电流过流时,KM2 relay常开触点闭合,接入220 V交流电信号,KM2直通开关闭合,模块完成软启。“与逻辑”电路由二极管B5819搭建实现。KM1 relay和KM2 relay继电器只对交流侧故障信号动作,不对直流侧故障信号动作。

    IGBT是开关电源模块的核心器件,采用ACPL-331J作为其驱动芯片,并选取金升阳的QA01电源模块作为驱动芯片的电源。有kigbt驱动信号且无kfault信号时,通过控制驱动芯片的阴极引脚电平(CATHODE)控制输出,输出信号再经过MJD44H11和MJD45H11这两个NPN与PNP三极管搭建的推挽电路(push-pull)进行信号放大后控制IGBT。

    图2所示,控制器需要对模块进行复位、软启、驱动控制,对模块运行故障状态、充电状态监测,因此整个控制器需要多个输入/输出(IO)端口才能满足要求。从控制、通讯、数据访问(CODAC)设计角度出发,控制系统的结构如图4所示。

    图  4  实时控制系统的结构
    Figure  4.  Structure diagram of Real-Time control system

    控制器由意法半导体的STM32H743单片机及Xilinx公司的XC7A35T 可编程逻辑门阵列(FPGA)搭建,通过串行外围设备接口总线(SPI)进行数据交互,实物平台如图5所示。模块的软启使能、充电状态及综合故障状态监测使用PCF8574A芯片,在单片机上通过集成电路总线(IIC)扩展IO口的方式实现,通过改变芯片的A2A1A0地址,两组IIC总线即可实现128路信号的读写控制。IGBT驱动控制及模块复位控制由FPGA实现。PCF8574A芯片兼容5 V TTL电平,为了简化设计的复杂度及统一设计接口,光电转换箱(optical-electric)均采用5 V电平标准,通过对FPGA的控制及驱动信号进行电平转换即满足设计要求。复位箱(reset)对复位信号进行转发,对电源模块进行复位操作。

    图  5  控制器实物平台
    Figure  5.  Controller physical platform

    控制器支持远程/本地两种控制方式。本地控制采用33.33 cm的RGB LCD液晶屏,通过FFC排线与单片机的TFT LCD接口相连;远程控制通过上位机进行操作,采用TCP/IP协议进行数据传输,通过TP-Link光纤收发器模块实现光信号与网络信号转换,中间采用多模光纤作为信号传输介质。远程/本地控制均可实现控制参数的配置、状态监测和数据交互等功能。

    系统控制流程图如图6所示。首先通过上位机或液晶屏配置控制参数(如输出电压值,电压建立时间,投入模式等),然后等待开通信号。系统接收到启动信号后,首先根据预设的电压值计算出前馈投入的模块数目,随后根据电源工作模式建立高压。在开环工作模式,电源根据设置的电压建立时间值参数开始逐个投入前馈模块建立高压直至实验结束。在闭环工作模式,当电源依次延时投入的模块数目与前馈投入模块数目相等时,立即进入闭环反馈阶段。在闭环反馈周期(200 μs)内,电压采集值Vfed与电压给定值Vref相比较,根据比较结果与单模块输出电压值的商值,对投入的电源模块数进行增加、减小、保持操作,使电源的输出电压在可控裕度范围。正常放电结束或有故障信号时,结束此次放电实验,等待下次启动信号来临。电源支持上位机设置电源输出宽度或外部触发信号调节电源运行时间,两种运行方式均可实现(0~100 s)可调。

    图  6  控制流程图
    Figure  6.  Control flow chart

    由于负载要求且真载调试需要多系统配合,首先选择在电阻性假负载上完成电源性能测试,高压电源测试平台如图7所示。结合实际使用情况及现场供电情况,电源测试条件:使用干式升压变压器(380 V~3 kV)将380 V市电升至6 kV后连接到多绕组变压器,然后将开关电源模块的电网供电端(R、T端)与副边绕组相连。在该测试条件下,对单模块的输出电压、电源输出电压及电流、过流保护等进行了相关测试,所有测试信号均由泰克示波器测量所得。

    图  7  高压电源测试平台
    Figure  7.  High voltage power supply test platform

    图8为远程控制模块充电过程中模块直流侧电容的电压变化波形。模块控制器充电完成的电容电压阈值设值为600 V,从图中可以看出,软启过程中,电压值缓慢爬升,达到设定的充电阈值后,电容电压快速达到平顶电压。通过控制模块软启电路对模块进行充电,可以有效缓解直流侧充电过冲及电流过冲。

    图  8  软启过程中电压波形
    Figure  8.  Voltage waveform during soft start process

    图9为在4 kΩ负载阻值下进行电源输出电压、电流及脉宽测试波形。CH1为输出电流,由霍尔传感器测量,电流变比为20∶1。CH2为输出电压,由分压器测量,电压变比为10000∶1。从图中可以看出,在电网供电下,电源经过反馈调节,电源输出电压达80 kV及电流20 A,脉宽运行时间为100 s。由于市电带载能力及假负载散热问题,无法完成电源输出电流的测试。

    图  9  输出电压与电流波形
    Figure  9.  Output voltage and output current waveform

    图10为过流保护测试波形,电压输出设定值为60 kV,电流保护值设为10 A,电阻阻值选择4 kΩ。其中CH1为输出电压,CH2为输出电流,CH3为输出过流信号。从图中可以看出,当电流值达到10 A时,过流保护装置立即送出过流信号,控制器立即封锁脉冲,此时输出电压达到4 kV后快速关断。

    图  10  过流保护测试波形
    Figure  10.  Over current protection test waveform

    HL-3高压电源按照300 MV·A脉冲发电机组供电标准设计,无法满足电子回旋系统开展高参数物理研究,因此采用PSM技术研制了一套高压电源系统。在开关电源模块的设计上,通过改变模块交流接线端接线类型实现供电类型切换,同时,在模块内置软启回路,避免直流侧电压过冲或电流过冲对电网的影响。针对电源多个模块的多路控制、监测需求,选用单片机及可编程逻辑门阵列的架构。考虑所需要IO口的数目多,根据实时性的需求分析,将模块的软启控制、充电状态及模块综合故障状态监测在单片机端实现,采用PCF8574A芯片,通过外扩IO的方式实现信号的读写控制;在可编程逻辑门阵列中完成控制信号的处理、算法的实现。通过在搭建的测试条件下测试,电源模块及控制器满足设计要求,电源实现输出电压80 kV,输出电流20 A,运行时间100 s的测试。下一步的工作带10 kV电网电压及负载,测试电源系统的动态响应能力。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337
  • HTML全文浏览量:  274
  • PDF下载量:  458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15-07-10
  • 修回日期:  2015-12-16
  • 刊出日期:  2016-04-15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