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周维, 刘楠, 张崑, 张鑫, 蒋学军, 代万俊, 赵军普, 胡东霞, 邓武.
高功率固体激光装置主放大系统隔离技术实验
.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12, 24(10): 2284-2286.
doi: 10.3788/HPLPB20122410.2284
|
[2] |
邓武, 张崑, 蒋学君, 代万俊, 周维, 张鑫, 赵军普, 胡东霞.
神光-Ⅲ装置主放大系统构型及输出能力实验研究
.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11, 23(10): 0- .
|
[3] |
杨雨川, 罗晖, 李富全, 王逍, 黄小军, 冯斌, 景峰.
基于并行梯度下降算法模拟高功率固体激光装置的相干合成
.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11, 23(04): 0- .
|
[4] |
王方, 粟敬钦, 王文义, 胡东霞, 周维, 刘兰琴, 莫磊.
内腔四程放大高功率激光系统寄生振荡
.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09, 21(08): 0- .
|
[5] |
朱托, 杨家敏, 王哲斌, 赵阳, 张继彦, 胡智民, 丁耀南.
短脉冲强激光打靶产生的质子角分布实验研究
.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08, 20(10): 0- .
|
[6] |
郑楠, 梁田, 石颖, 齐文宗.
超短脉冲激光辐照硅膜升温效应的模拟研究
.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08, 20(03): 0- .
|
[7] |
郭春凤, 于继平, 王德飞, 齐文宗.
超短脉冲激光辐照硅膜的热弹性
.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08, 20(06): 0- .
|
[8] |
达争尚, 孙策, 董晓娜, 段学霆, 陈良益.
采用可见光源和分划板快速装调激光光路
.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08, 20(10): 0- .
|
[9] |
郝秋龙, 齐文宗, 刘全喜, 赵方东.
超短脉冲激光辐照金属薄膜温升效应的模拟研究
.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06, 18(06): 0- .
|
[10] |
王方, 朱启华, 徐冰, 张清泉, 蒋东镔, 邓武, 黄征, 唐晓东.
离轴多程放大系统中光学设计的初步研究
.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05, 17(12): 0- .
|
[11] |
黄绍艳, 张永生, 唐本奇, 张勇, 王祖军, 肖志刚.
500 fs超短脉冲激光对CCD探测器的破坏效应
.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05, 17(10): 0- .
|
[12] |
汤秀章, 张海峰, 龚堃, 马维义, 单玉生, 王乃彦.
电子束泵浦KrF激光器进行超短脉冲的单束放大实验研究
.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02, 14(05): 0- .
|
[13] |
陶业争, 李业军, 汤秀章, 张海峰, 单玉生, 王乃彦.
有质动力对超短脉冲激光与固体等离子体相互作用的影响
.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02, 14(05): 0- .
|
[14] |
唐军, 张树葵, 王晓东, 郭良福, 曾小明, 黄小军.
用受激喇曼散射方法产生紫外皮秒激光探针测量
.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00, 12(01): 0- .
|
[15] |
马燕云, 常文蔚, 银燕, 曹莉华, 岳宗五.
超强激光钻孔机制的粒子模拟研究
.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00, 12(05): 0- .
|
[16] |
杨辉, 张杰, 马锦秀, 余玮.
对超短脉冲激光引雷产生的等离子体通道的特性分析
.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00, 12(05): 0- .
|
[17] |
郭良福, 张树葵, 王晓东, 唐军, 曾小明, 黄小军.
高精度超短脉冲激光多路同步延时触发控制系统
. 强激光与粒子束,
1999, 11(06): 0- .
|
[18] |
张树葵, 文国庆, 王晓东, 郭良福, 唐军, 王清月, 周丕璋, 彭翰生.
两级钛宝石激光系统放大实验
. 强激光与粒子束,
1998, 10(03): 0- .
|
[19] |
曹莉华, 常铁强, 常文蔚, 岳宗五.
超强激光等离子体中钻孔效应的二维粒子模拟
. 强激光与粒子束,
1998, 10(03): 0- .
|
[20] |
张树葵, 彭翰生, 王清月.
掺钛蓝宝石与超短脉冲
. 强激光与粒子束,
1997, 09(01):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