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郭怀文, 周维, 叶朗, 独伟峰, 谭宁, 邓学伟, 黄小霞, 赵博望, 钟伟, 王芳.
晶体面形畸变对三倍频转换效率的影响
.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20, 32(6): 061002-1-061002-7.
doi: 10.11884/HPLPB202032.200046
|
[2] |
郝雨, 冯加权.
基于方差一致的随机信号功率谱密度修正
.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17, 29(07): 071002-.
doi: 10.11884/HPLPB201729.160534
|
[3] |
向汝建, 杜应磊, 徐宏来, 李国会, 吴晶, 张凯.
组合变形镜对板条固体MOPA激光波前畸变校正(英)
.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15, 27(07): 071009-.
doi: 10.11884/HPLPB201527.071009
|
[4] |
陈月健, 王建东, 童立新, 纪红, 高清松.
高功率二极管端泵浦板条模块波前畸变实验研究
.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13, 25(04): 822-826.
|
[5] |
任勇, 魏彪, 李建胜, 叶岑明, 冯鹏.
252Cf源驱动功率谱密度法测量系统
.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12, 24(01): 215-219.
|
[6] |
雷翔, 董理治, 杨平, 晏虎, 刘文劲, 王帅, 许冰.
板条增益介质波前畸变诊断方法
.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12, 24(07): 1651-1655.
|
[7] |
谭立英, 谢宛青, 马晶, 杨玉强, 柳青峰.
非高斯畸变对星间光通信瞄准偏差的影响
.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11, 23(05): 0- .
|
[8] |
陈晓娟, 王美聪, 吴文凯, 李恪宇, 曹庭分, 傅学农.
大口径反射镜波前畸变控制技术
.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11, 23(12): 35-36.
|
[9] |
张君, 张雄军, 吴登生, 田晓琳, 蒋新颖, 段文涛, 李明中.
边界主动加热管理平均功率普克尔盒热效应
.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10, 22(09): 0- .
|
[10] |
徐建程, 许乔, 柴立群.
空间插值在功率谱密度计算中的应用
.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10, 22(07): 0- .
|
[11] |
徐建程, 许乔, 柴立群.
大口径光学元件功率谱密度的统计法测量
.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10, 22(08): 0- .
|
[12] |
杨玉强, 谭立英, 马晶.
星间光通信中局部波前畸变对捕获精度的影响
.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09, 21(02): 0- .
|
[13] |
裴正平, 唐淳, 涂波, 姚震宇, 蒋建锋.
Nd:YAG薄片激光器热致波前畸变
.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06, 18(10): 0- .
|
[14] |
任寰, 蒋晓东, 黄祖鑫, 许华, 钟伟, 景峰.
高功率激光光学元件面形参数表征
.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05, 17(03): 0- .
|
[15] |
柴立群, 徐建程, 许乔.
加窗后波前功率谱密度的计算值修正
.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05, 17(12): 0- .
|
[16] |
胡东霞, 张小民, 景峰, 朱启华, 彭志涛, 杨菁.
用角锥棱镜阵列抑制低频波前畸变
.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03, 15(11): 0- .
|
[17] |
张卫, 雒仲祥, 向汝建.
人造信标波前测量
.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02, 14(03): 0- .
|
[18] |
刘天华, 姜宗福, 许晓军, 刘泽金, 赵伊君.
自由旋涡气动窗口自适应光学波前校正初步研究
.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02, 14(05): 0- .
|
[19] |
高福华, 曾阳素, 粟敬钦, 高峰, 蔡海涛, 郭永康, 魏晓峰, 马驰.
色分离光栅对输入波前畸变宽容度的研究
.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02, 14(02): 0- .
|
[20] |
张蓉竹, 蔡邦维, 杨春林, 许乔, 顾元元.
功率谱密度的数值计算方法
.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00, 12(06):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