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高学燕, 何均章, 谢川林, 袁学文, 田小强, 周志强.
阵列探测器对斜入射激光的功率测量不确定度
.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12, 24(07): 1656-1662.
|
[2] |
何志刚, 贾启卡.
激光斜入射光阴极对束流质量的影响及其优化
.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11, 23(04): 0- .
|
[3] |
方娟, 洪延姬, 黄辉, 李倩, 刘准.
点火位置对激光等离子体减阻效能的影响
.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10, 22(09): 0- .
|
[4] |
王传珂, 焦春晔, 王峰, 蒋小华, 刘永刚, 李三伟, 刘慎业.
激光等离子体受激Raman散射光谱的时间分辨测量
.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10, 22(09): 0- .
|
[5] |
焦春晔, 王峰, 刘慎业, 蒋小华, 李三伟, 刘永刚, 杨家敏, 谷渝秋, 王传珂.
基于神光Ⅱ的激光黑腔靶全孔径背反散射光信号
.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10, 22(11): 0- .
|
[6] |
赵延仲, 孙华燕, 樊鹏山, 黎伟, 赵星龙.
大角度斜入射情况下的猫眼效应激光反射特性
.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10, 22(07): 0- .
|
[7] |
吴莹, 陈建平, 倪晓武, 楚然.
激光等离子体对反射波频移影响的实验研究
.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09, 21(06): 0- .
|
[8] |
秦孝尊, 洪伟, 田成林, 唐翠明, 何颖玲, 张继彦, 江少恩, 谷渝秋, 丁永坤.
超短超强激光与固体靶相互作用中发射质子的截止能量估算
.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08, 20(08): 0- .
|
[9] |
张海鸥, 王琨, 王桂兰.
激光等离子体相互作用的数值模拟
.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07, 19(12): 0- .
|
[10] |
况龙钰, 王传珂, 王哲斌, 刘慎业, 李文洪, 蒋小华, 刘永刚.
527 nm激光辐照盘靶受激布里渊散射光角分布
.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07, 19(03): 0- .
|
[11] |
张继彦, 郑志坚, 杨国洪, 杨家敏, 汪艳, 韦敏习, 胡广月, 张文海, 丁耀南.
金激光等离子体冕区电离态特性研究
.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06, 18(05): 0- .
|
[12] |
王传珂, 蒋小华, 刘慎业, 况龙钰, 王哲斌, 刘永刚, 李三伟, 李文洪.
2 ns, 351 nm激光黑腔靶受激Raman散射实验研究
.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06, 18(07): 0- .
|
[13] |
杨柏谦, 张继彦, 韩申生, 郑志坚.
Al激光等离子体电子密度的空间分辨诊断
.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05, 17(05): 0- .
|
[14] |
秦兴武, 袁晓东, 黄进, 徐冰, 邓武, 李文洪, 贾怀亭.
用于等离子体诊断的ps激光探针
.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04, 16(10): 0- .
|
[15] |
郑志坚, 陈家斌, 丁永坤, 成金秀, 张保汉, 袁晓东.
斜入射激光等离子体堵口时空特性研究
.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00, 12(04): 0- .
|
[16] |
刘慎业, 蒋小华, 滕浩, 成金秀, 张海鹰, 王以超, 温天舒, 于燕宁, 丁耀南, 丁永坤, 唐道源, 郑志坚.
0.351μm激光辐照靶角度和时间分辨的侧向散射研究
. 强激光与粒子束,
1999, 11(05): 0- .
|
[17] |
王以超, 郑坚, 俞昌旋, 蒋小华, 郑志坚.
1.053μm激光照射金平面靶产生的散射光谱实验研究
. 强激光与粒子束,
1999, 11(01): 0- .
|
[18] |
盛家田, 叶春福.
用斜入射方法计算碳纤维靶的激光增益
. 强激光与粒子束,
1999, 11(03): 0- .
|
[19] |
林景全, 陈波, 尼启良, 曹健林, 周忠源.
激光等离子体软X射线源靶材的选择及特性
. 强激光与粒子束,
1998, 10(03): 0- .
|
[20] |
刘慎业, 腾浩, 郑志坚, 唐道源, 丁永坤, 张海英, 王树铎, 谭春林.
用于激光吸收和散射光能量测量的4π盒式卡计
. 强激光与粒子束,
1996, 08(04):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