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赵亚娟, 王东红, 李宝毅, 王蓬, 周必成, 江波.
基于左手材料的高增益双频带微带天线
.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15, 27(10): 103254-.
doi: 10.11884/HPLPB201527.103254
|
[2] |
张治强, 黄惠军, 巴涛, 邓昱群, 宋玮.
高功率微波天线增益测试方法研究
.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14, 26(06): 063007-.
doi: 10.11884/HPLPB201426.063007
|
[3] |
曾曙光, 张彬, 孙年春, 隋展.
啁啾匹配OPCPA方案用于消除超短激光脉冲的预脉冲
.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12, 24(02): 394-398.
doi: 10.3788/HPLPB20122402.0394
|
[4] |
李云峰, 陈韬, 袁铮, 曹柱荣, 黎航, 张海鹰, 肖沙里, 刘慎业.
门控分幅相机增益均匀性优化设计
.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11, 23(06): 0- .
|
[5] |
李现华, 曾曙光, 张彬, 孙年春, 隋展.
啁啾匹配和同步抖动对光参量啁啾脉冲放大的影响
.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10, 22(12): 0- .
|
[6] |
张立刚, 宁辉, 邵浩, 陈昌华, 宋志敏.
矩形开口波导天线特性的数值模拟
.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09, 21(04): 0- .
|
[7] |
乔秀梅, 张国平.
双短脉冲驱动的瞬态电子碰撞激发类镍银13.9 nm X光激光
.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08, 20(06): 0- .
|
[8] |
赵振宇, 段开椋, 王建明, 赵卫, 王屹山.
光子晶体光纤放大器增益特性的实验研究
.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08, 20(12): 0- .
|
[9] |
戴建枰, 于莹.
BFEL激光能量的计算
.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07, 19(05): 0- .
|
[10] |
雷朝军.
8 mm二次谐波回旋速调管非线性分析
.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07, 19(10): 0- .
|
[11] |
马再如, 冯国英, 陈建国, 朱启华, 曾小明.
泵浦光波形和脉宽对飞秒激光对比度的影响
.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07, 19(04): 0- .
|
[12] |
马再如, 冯国英, 苏娟, 陈建国, 朱启华, 曾小明.
大信号增益区的宽带OPCPA系统特性分析
.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07, 19(03): 0- .
|
[13] |
苏娟, 冯国英, 刘文兵, 马再如, 应娉, 丁世鹏, 朱启华.
OPCPA系统中光栅对不平行度对脉冲时间波形的影响
.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06, 18(12): 0- .
|
[14] |
曾小明, 魏晓峰, 朱启华, 黄小军, 王晓东, 周凯南, 刘兰琴, 王逍, 郭仪.
光参量啁啾脉冲放大中时间同步抖动对增益稳定性的影响
.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06, 18(04): 0- .
|
[15] |
乔秀梅, 张国平, 张覃鑫.
模拟ps激光驱动的类氖锗19.6 nm X光激光
.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05, 17(01): 0- .
|
[16] |
贾启卡.
波荡器位相误差对自由电子激光
.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02, 14(02): 0- .
|
[17] |
黄小军, 张树葵, 袁晓东, 王晓东, 唐军, 曾小明, 魏晓峰.
光参量啁啾脉冲放大增益特性研究
.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02, 14(04): 0- .
|
[18] |
黄小军, 张树葵, 袁晓东, 王晓东.
光参量啁啾脉冲放大过程中脉冲特性理论研究
.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01, 13(06): 0- .
|
[19] |
张毓泉, 张覃鑫, 王光裕, 于敏.
共振线俘获对碰撞激发X光激光增益特性的影响
. 强激光与粒子束,
1997, 09(02): 0- .
|
[20] |
蓝可, 张毓泉, 于敏.
复合X光激光中复合阶段拉氏点的特性
. 强激光与粒子束,
1996, 08(02):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