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胡晓丹, 苏昶东, 罗涛, 青春, 孙刚, 刘庆, 李学彬, 朱文越, 吴晓庆.
Thorpe尺度估算库尔勒、茂名、拉萨大气光学湍流廓线
.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19, 31(08): 081002-.
doi: 10.11884/HPLPB201931.190074
|
[2] |
徐春燕, 詹国伟, 青春, 蔡俊, 吴晓庆.
陆地和近海面大气光学湍流估算与测量
.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18, 30(02): 021003-.
doi: 10.11884/HPLPB201830.170296
|
[3] |
葛筱璐, 王本义, 郭立萍, 满忠胜.
湍流大气中激光上行和下行传输时相位奇点的演化
.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18, 30(12): 121001-.
doi: 10.11884/HPLPB201830.180228
|
[4] |
蒋大钢, 朱彬, 黄健, 幺周石, 李晓峰, 秦开宇.
采用投影光学估计弱起伏条件下的大气闪烁指数
.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15, 27(01): 011015-.
doi: 10.11884/HPLPB201527.011015
|
[5] |
王倩, 梅海平, 肖树妹, 黄宏华, 钱仙妹, 朱文越, 饶瑞中.
近地层大气光学湍流的分形和间歇性特征分析
.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14, 26(02): 021010-.
doi: 10.3788/HPLPB201426.021010
|
[6] |
胡鹏, 苏华, 安建祝, 张飞舟.
封闭管道中热耦合效应对激光传输的影响
.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13, 25(07): 1651-1656.
doi: 10.3788/HPLPB20132507.1651
|
[7] |
陈京元, 李有宽.
激光导星自适应光学系统一阶理论模型
.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09, 21(05): 0- .
|
[8] |
黄林海, 饶长辉, 姜文汉.
带有自适应光学系统的ICF装置光束传输程序
.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08, 20(11): 0- .
|
[9] |
叶一东, 颜宏, 王峰, 李建民, 李国会, 雒仲祥, 胡晓阳.
共孔径偏振耦合分光的旋转四分之一波片相位补偿技术
.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06, 18(05): 0- .
|
[10] |
强希文.
高平均功率固体激光及其大气传输
.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05, 17(05s): 0- .
|
[11] |
李有宽, 陈栋泉, 杜祥琬.
大气闪烁对自适应光学校正的影响
.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04, 16(05): 0- .
|
[12] |
许晓军, 闫宝珠, 李文煜, 姜宗福, 陆启生.
模拟高能激光热晕流场的光学层析测量
.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04, 16(12): 0- .
|
[13] |
范承玉, 王英俭, 龚知本.
相位不连续点对自适应光学的影响
.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03, 15(05): 0- .
|
[14] |
曹百灵, 邬承就, 饶瑞中, 魏合理, 袁怿谦, 龚知本.
HF/DF激光传输的大气衰减特性
.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03, 15(01): 0- .
|
[15] |
万敏, 苏毅, 向汝建.
激光导引星自适应光学系统对大气湍流低阶像差校正效果分析
.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01, 13(03): 0- .
|
[16] |
饶长辉, 姜文汉, 凌宁.
模式耦合对倾斜校正自适应光学系统的非等晕限制
.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00, 12(04): 0- .
|
[17] |
李有宽, 陈栋泉, 杜祥琬.
双变形镜自适应光学全场补偿模拟
.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00, 12(06): 0- .
|
[18] |
雷广玉, 张天树.
驻区效应对激光大气传输的影响
. 强激光与粒子束,
1999, 11(02): 0- .
|
[19] |
谢树茂, 雷广玉, 郑绍唐.
聚焦强激光束大气传输的数值模拟
. 强激光与粒子束,
1996, 08(03): 0- .
|
[20] |
饶长辉, 姜文汉.
自适应光学系统对大气湍流补偿的有效性分析
. 强激光与粒子束,
1996, 08(04):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