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刘丁枭, 盛伟繁.
基于小波变换的拼接重叠区域融合方法
.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18, 30(08): 081001-.
doi: 10.11884/HPLPB201830.180020
|
[2] |
卢丙辉, 刘炳国, 孙和义, 陈凤东, 刘国栋.
基于子孔径拼接的衍射干涉靶丸形貌检测技术
.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16, 28(02): 022006-.
doi: 10.11884/HPLPB201628.022006
|
[3] |
朱衡, 刘夏来, 黄金勇, 鄢定尧, 马平.
大口径碳化硅反射镜数控抛光工艺
.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13, 25(12): 3311-3314.
doi: 3311
|
[4] |
王振忠, 潘日, 郭隐彪, 张东旭, 谢银辉, 王健.
大口径光学元件气囊抛光工具刚度可控性
.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13, 25(09): 2270-2274.
doi: 10.3788/HPLPB20132509.2270
|
[5] |
邓燕, 王翔峰, 嵇保建, 石琦凯.
大口径光学元件中频波前的检测
.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13, 25(12): 3333-3337.
doi: 3333
|
[6] |
颜浩, 杨春林, 石琦凯, 温圣林, 嵇保健.
大口径连续相位板拼接检测误差分析
.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13, 25(12): 3329-3332.
doi: 3329
|
[7] |
闫锋涛, 范斌, 侯溪, 伍凡.
基于子孔径拼接的Hindle球检测法
.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12, 24(11): 2555-2559.
doi: 10.3788/HPLPB20122411.2555
|
[8] |
云宇, 彭勇, 田小强, 周文超.
基于子孔径拼接原理检测大口径光学元件
.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11, 23(07): 0- .
|
[9] |
徐建程, 许乔, 柴立群.
空间插值在功率谱密度计算中的应用
.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10, 22(07): 0- .
|
[10] |
徐建程, 李海波, 范长江, 许乔, 柴立群.
基于Wigner分布函数的光学元件评价方法
.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10, 22(11): 0- .
|
[11] |
李士猛, 张蓉竹.
大口径元件面形对离散支撑的频域响应特性
.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09, 21(01): 0- .
|
[12] |
程晓锋, 徐旭, 张林, 贺群, 袁晓东, 蒋晓东, 郑万国.
基于高分辨力CCD的大口径光学元件疵病检测
.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09, 21(11): 0- .
|
[13] |
徐建程, 许乔, 彭翰生.
大口径干涉仪系统传递函数的修正和校准
.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08, 20(08): 0- .
|
[14] |
张军伟, 冯斌, 周忆, 王时龙, 向勇.
大口径光学元件环境热稳定性的有限元分析
.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07, 19(08): 0- .
|
[15] |
王长军, 熊胜明.
大口径光学元件薄膜厚度均匀性修正
.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07, 19(07): 0- .
|
[16] |
王孝坤, 王丽辉, 郑立功, 薛栋林, 邓伟杰, 张学军.
子孔径拼接技术在大口径高陡度非球面检测中的应用
.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07, 19(07): 0- .
|
[17] |
柴立群, 徐建程, 许乔.
加窗后波前功率谱密度的计算值修正
.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05, 17(12): 0- .
|
[18] |
任寰, 蒋晓东, 黄祖鑫, 许华, 钟伟, 景峰.
高功率激光光学元件面形参数表征
.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05, 17(03): 0- .
|
[19] |
张蓉竹, 杨春林, 许乔, 蔡邦维.
子孔径拼接干涉检测中去倾斜处理技术
.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04, 16(07): 0- .
|
[20] |
张蓉竹, 许乔, 顾元元, 蔡邦维.
大口径光学元件检测中的主要误差及其影响
.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01, 13(02):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