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蒲小云, 侯洪涛, 马震宇, 毛冬青, 罗琛, 李正, 王岩, 是晶, 赵玉彬, 刘建飞.
上海光源500 MHz超导腔水平测试
.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19, 31(11): 115104-115104.
doi: 10.11884/HPLPB201931.190163
|
[2] |
高杨, 雷强, 赵俊武, 吕军光.
微机械谐振式加速度计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17, 29(08): 080201-.
doi: 10.11884/HPLPB201729.170045
|
[3] |
郭建增, 刘铁根, 池伟, 任晓明, 孟昭荣, 刘常春.
大口径精密光学调整架的优化设计
.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13, 25(02): 301-304.
doi: 10.3788/HPLPB20132502.0301
|
[4] |
彭强, 周东方, 侯德亭, 余道杰, 胡涛, 王利萍, 夏蔚.
带缝隙矩形腔的屏蔽效能传输线法修正及扩展分析
.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13, 25(09): 2355-2362.
doi: 10.3788/HPLPB20132509.2355
|
[5] |
刘进, 刘军, 章林文, 施将君.
含散射闪光照相系统的布局优化
.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12, 24(01): 193-196.
|
[6] |
李纪三, 王勇, 刘文鑫.
计算波导加载谐振腔谐振频率的新方法
.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12, 24(01): 3-4.
|
[7] |
孔龙, 刘庆想, 李相强, 张健穹.
同轴边加载三腔谐振腔高频特性
.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11, 23(11): 0- .
|
[8] |
徐勇, 罗勇, 刘迎辉, 王建勋, 李宏福, 王晖, 熊彩东.
Ka波段TE01模回旋速调管输出腔
.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08, 20(03): 0- .
|
[9] |
谢永超, 张世昌, 丁学用.
结构偏心对开放式同轴谐振腔性能的影响
.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08, 20(11): 0- .
|
[10] |
雷禄容, 范植开, 何琥, 黄华.
双间隙输出腔开放腔的高频特性分析
.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07, 19(10): 0- .
|
[11] |
赵鼎, 丁耀根.
重入式谐振腔特性参数的解析方法
.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07, 19(07): 0- .
|
[12] |
张治强, 方进勇, 郝文析, 秋实, 宁辉.
X波段脉冲压缩装置的数值模拟及优化设计
.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06, 18(02): 0- .
|
[13] |
林福民, 王志勇, 黄焕辉.
反射系数相位法计算谐振腔外观品质因数的局限性
.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05, 17(09): 0- .
|
[14] |
王浩英, 梁正, 杨梓强.
高功率毫米波绕射辐射振荡器高频特性研究
.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04, 16(04): 0- .
|
[15] |
耿志辉, 刘濮鲲.
回旋速调管放大器输出腔的特性研究
.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04, 16(11): 0- .
|
[16] |
欧阳华甫, 徐韬光, 关遐令, 罗紫华, 许文武.
强流射频四极加速器耦合单元的物理设计研究
.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03, 15(02): 0- .
|
[17] |
汪海洋, 李明光, 李家胤.
多注速调管双重入式谐振腔的解析计算与仿真
.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02, 14(03): 0- .
|
[18] |
郑勤红, 曾华, 解福瑶.
用多极理论分析圆柱对称微波谐振腔
.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01, 13(01): 0- .
|
[19] |
黄华, 李正红, 江金生.
相对论速调管单重入谐振腔的解析分析
.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00, 12(04): 0- .
|
[20] |
.
磁旋管谐振腔旋转TMn10模的冷品质因数
. 强激光与粒子束,
1997, 09(03):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