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王旭桐, 周辉, 马良, 程引会, 李进玺, 刘逸飞, 赵墨, 郭景海, 王文兵.
传输线方程的高精度龙格−库塔数值求解方法
.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20, 32(3): 033202-1-033202-7.
doi: 10.11884/HPLPB202032.190402
|
[2] |
尹名初, 杜平安.
开孔屏蔽腔内传输线负载所受电磁干扰的解析算法
.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16, 28(12): 123201-.
doi: 10.11884/HPLPB201628.160421
|
[3] |
孙钧, 胡咏梅, 张立刚, 滕雁, 宋志敏, 肖仁珍, 曹亦兵, 陈昌华.
圆波导定向耦合器在高功率微波测量中的应用
.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14, 26(06): 063040-.
doi: 10.11884/HPLPB201426.063040
|
[4] |
贾锐, 王庆国, 王树峤, 刘逸飞.
基于传输线原理的混响室散射场场线耦合模型
.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14, 26(01): 014006-.
doi: 10.3788/HPLPB201426.014006
|
[5] |
杨一明, 袁成卫, 钱宝良.
波导缝隙阵列天线高功率微波应用探索
.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13, 25(10): 2648-2652.
doi: 10.3788/HPLPB20132510.2648
|
[6] |
孙列鹏, 张周礼, 赵红卫, 许哲, 石爱民, 丛岩.
DPIS-RFQ系统的高频参数测试及功率锻炼
.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13, 25(04): 989-993.
|
[7] |
徐刚, 余川, 李正红, 廖勇, 谢平.
9.4 GHz过模光滑壁TE11HE11模式变换器设计
.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13, 25(02): 394-398.
doi: 10.3788/HPLPB20132502.0394
|
[8] |
李锐, 张喜波, 苏建仓, 彭建昌, 赵亮, 潘亚峰.
基于TPG2000的三路输出线理论设计与仿真
.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12, 24(03): 576-580.
doi: 10.3788/HPLPB20122403.0576
|
[9] |
薛长江, 潘文武, 陈世韬.
95 GHz TE03模回旋管内置渐变波导设计
.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12, 24(06): 1434-1438.
doi: 10.3788/HPLPB20122406.1434
|
[10] |
余道杰, 周东方, 魏进进, 胡涛, 王利萍.
丛林地貌高功率微波传输散射特性
.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11, 23(11): 0- .
|
[11] |
张强, 袁成卫, 刘列.
具有同轴结构的高功率微波弯曲波导设计
.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11, 23(11): 0- .
|
[12] |
王松松, 孟志鹏, 杨汉武, 舒挺.
四级传输线脉冲变压器研制
.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10, 22(03): 0- .
|
[13] |
袁成卫, 钟辉煌, 钱宝良.
高功率微波弯曲圆波导设计
.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09, 21(02): 0- .
|
[14] |
欧阳佳, 刘永贵, 张晓萍, 刘金亮, 陈浩谦.
折叠型平板Blumlein线高功率微波驱动源
.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08, 20(09): 0- .
|
[15] |
孙凤杰, 罗学金, 李小伟, 周启明.
亚纳秒前沿有界波模拟器传输线设计的理论分析与实验
.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08, 20(05): 0- .
|
[16] |
潘征, 刘其中, 李跃波, 刘锋, 杨杰.
高功率微波缝隙耦合效应的试验研究
.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07, 19(11): 0- .
|
[17] |
邹文康, 关永超, 宋盛义, 邓建军.
基于波过程的传输线模拟方法
.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07, 19(09): 0- .
|
[18] |
郑勤红, 曾华, 蒋绍全, 蔡武德.
用边界元法分析非均匀介质中的传输线
.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05, 17(06): 0- .
|
[19] |
林其文, 高顺受.
电爆炸丝开关-传输线储能功率系统性能分析
. 强激光与粒子束,
1997, 09(02): 0- .
|
[20] |
钟哲夫, 刘盛钢.
用束波导与真空椭圆软波导传输的高功率微波发射系统研究
. 强激光与粒子束,
1996, 08(03): 0- .
|